汪意云

社會正義是當代民主政治的一個核心觀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政治哲學爭論的核心問題。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曾有“正義即是強者的利益”之說。馬克思也曾斷言:“每一種正義觀念都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理想化的表達。”尼采也是正義懷疑論的代表人物。正義懷疑論者相信對社會正義的追求是一個陷阱或一種幻想,所以我們不可能對它抱任何指望而應該受其他理想的指導。后現代主義者則把社會正義刻畫成一個碎片化的概念,其意義在實踐和語言游戲中不停地變換,因此無法給出一個普遍有效的解釋。即使那些支持社會正義的人們也往往會信奉抽象意義上的社會正義,而在諸如失業這樣的具體社會問題上仍存有意見分歧。
《社會正義原則》一書作者米勒認為,我們能夠為社會正義這個觀念賦予一種明確的意義,他正視實際存在的關于這一觀念的分歧這一事實,在批判綜合政治哲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把基本的人類關系模式分為團結性社群、工具性聯合體以及公民身份三種,并分別探討了相應于這三種關系的社會正義三原則:需要、應得、平等。他特別關注公眾輿論中包含的人們對于正義的日常信念,捍衛了社會正義作為一個批評性的社會理想的地位,并認為這種復合的、多元的但又是批評性的社會理想比其他的正義理想更加適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時代。作者試圖冶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三種現代性的意識于一爐的嘗試理應引起置身中國語境的“虛假爭論”中讀者的注意。
《社會正義原則》[英]戴維·米勒著應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6定價:1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