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
一部人類文化史證明:任何文化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都有自己的淵源血脈。而沈從文小說的審美思想軀體中,顯然也流動著中國文化的血液。沈從文,這位曾經轟動一時卻又沉寂許久直至20世紀80年代思想解放熱潮掀起,才重新被人們提起乃至炒熱的現代作家,其作品本身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民俗文化價值。近日拜讀由作家出版社新編并出版的《沈從文小說精品》,受益頗深。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重鎮。他的小說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寄托著作家獨特而悠遠的文化理想,呈現出一種頗具現代開放色彩的古典和諧美的形態。
沈從文小說所以呈現出古典和諧美的開放形態,藝術地表現民俗不能說不是一個重要原因。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民俗,包括今常德、沅陵、桃源、慈利、溆浦、辰溪、麻陽以及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各縣以苗族為主的湘西西部山區人民生活式樣和風土人情。他懷著對家鄉的一片愛心,以一個親見、親知、親歷的土著人身份,用漫敘的筆調,從容落墨,娓娓道來。其間融入了他童年生活的情思與經驗,這使得他筆下的文藝民俗描寫神奇又豐厚,優美且和諧,震響著藝術的強音。文藝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深刻體現個性的,才可能是民族的;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沈從文所以能被世界文壇注意到,原因即在此。
何為民俗?簡言之,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所創造、享用和承傳的生活文化”(鐘敬文《民俗學及其作用》)。那么,文藝民俗顧名思義就是源于民俗、以民俗為審美對象,但不是對民俗的直接記錄和簡單復制,而是經過對民俗的審美觀照、藝術觀照后的結果。一句話,就是審美化、藝術化了的民俗。由于民俗歷史悠久,形成基礎各異,內容與形式并不相同,因而對社會的作用也不一樣。這就有良俗和陋俗之分。
呈現在沈從文小說中的良俗描寫,深刻而又明朗地顯示著作家美善統一的審美追求。與沈從文都市小說比較,他的“邊城小說”就顯得美不勝收。它們像清清溪水,令讀者流連忘返。自然的風光、善良的山民、純潔的愛情、古樸的風習,構成一個令人神往的渾然整體。在淡泊而充滿人情美的鄉下人眼中,善美乃是他們衡量一切的價值尺度。如同地球上沒有一條蒸餾水般純凈的河流,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也并非盡“善”盡“美”。湘西民俗也確有其丑陋的一面。這種陋俗是異化現象的積淀。將這種陋俗引入小說,適當地給平靜的湖面不時丟下幾顆石子,并不破壞它大體的和諧,倒使得“優美”平添了幾分“崇高”。書中既有青年夫婦追求正常愛情而被“捉奸”的悲?。ā斗驄D》),也不乏阿Q的子孫(《菌子》);它既有丈夫送妻子到城里船上“做生意”的“風情”(《丈夫》),也有“在眾人口中的完美并不消失”,實際是在眾目睽睽下一步步邁向人性的墳墓的守活寡女人的無奈(《一個女人》);它既有盜竊材料的事情發生(《建設》),也有連妓女也嫌貧愛富的“鬼打架”(《懷化鎮》)……
總之,沈從文對民俗文化事象的審美觀照,使其小說作品呈現出古典和諧美的形態,具有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價值。在《沈從文小說精品》一書中,其良俗的描寫,使作品的審美主導傾向突出顯赫;其陋俗的描寫,則從另一面揭示了何以“美麗總是愁人的”重要歷史文化基因。它深刻而生動地昭示于我們的是:湘西世界有著美麗之后的悲哀,和諧之外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