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 過

大多數人都喜歡乖巧的孩子,哪怕他太乖巧,像個“小馬屁精”,家長也認為這比任性倔強的孩子要好得多。家長們還會說:“如果說處處順著大人的心思便是乖巧,那么,這種個性的孩子不是很可愛、很讓人放心嗎?”
當“乖小孩”出問題時
當乖小孩出現問題時,家長們往往十分驚訝,甚至有難以置信的感覺。
6歲的小潔從小患有哮喘病,她的癥狀出現的同時,常伴有心理上的應激反應,與單純的生理性的哮喘不同。小潔在幼兒園練習鋼琴、學習幼兒英語都很努力,成績名列前茅,她還很有禮貌,老師也很喜歡她。小潔有一個在大學住讀的大表姐,每當表姐來她家時,小潔的哮喘發作的次數便會增加,她自己訴說的身體不適也會加重。
原來,小潔從小就和表姐很親近。她的言行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被周圍的人稱贊為“乖小孩”,表姐很喜歡她,常把她帶到大學里玩。
但是,小潔一天天在長大,環境對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維持以前的“優秀狀態”越來越難。于是,她就想在家里放松自己。但是家里對她的要求也并未降低。媽媽認為她既然能在幼兒園里做得很好,在家里當然也該聽話、懂事、不放松學習。由于在學校和家庭都必須努力做個乖小孩,小潔感到太累了,力不從心了,壓抑的心理能量便通過“生病”的方式,在疼愛她的表姐面前表現了出來。
兩種乖小孩
乖小孩為什么會出問題呢?
兒童問題專家認為:在看似同樣乖巧的外表下,其實有兩種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孩子:一些乖小孩處處流露出孩子應有的天真爛漫,且能夠遵從規范行事,擁有善良溫和的個性。與此相對,另一些“乖小孩”則顯得心事重重,平時,他們會努力揣摩大人的心思,并看著大人的眼色行動。出了問題的小潔就屬于后一種。
專家認為:后一種乖小孩其實是“問題兒童”,他們的心理受到了壓抑,未能表現出相應生長發育階段理應表現的喜怒哀樂,長此以往,可能會引起以抑郁為代表的一系列兒童心理疾患;同時,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不容易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有可能被同齡人的群體孤立;此外,由于他們處處按照成年人的愿望行事,還會使他們原本活潑潑的創造力、想象力受到抑制。
那么,孩子是怎么了解大人的心思的呢?答案是:孩子能憑他們的感覺了解大人。孩子無疑對大人的情緒變化十分敏感。媽媽大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不管自己如何假裝平靜,寶寶總能“察覺”媽媽內心的不安和緊張,因而哭鬧個不停。一些孩子察覺大人的情緒的能力特別強,如果家庭教育又特別強調服從的話,他們為了取悅大人,就會壓抑自己頑皮的愿望,如此反復多次,一種稱為“過剩適應”的不良心理模式便萌芽了。而當這種“過剩適應”成為孩子的行為模式浮出水面時,“乖小孩”便會在成長過程中迷失自我。
怎樣對待出了問題的“乖小孩”
家長首先要讓孩子們明白:不要盡把目光鎖在大人的身上,不要把自己心里的愿望“藏起來”。要鼓勵“乖小孩”大膽地表現自己,告訴他們,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愛你的。
再有,“乖孩子”的父母也該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有沒有一直將理想化的“乖小孩”模式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家長們應該理解:孩子的成長有與他們年齡相應的規律,希望孩子從小就左右逢源,也太難了吧。
如果“乖小孩”的問題已經像小潔一樣影響了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去看兒童心理門診。
“乖小孩”變壞了嗎
一些出了問題的“乖小孩”在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們的家長抱怨說:“孩子就變壞了。”他們說自己的孩子原本很聽話,現在卻開始頂嘴;原先一天不差自覺去上鋼琴班,現在竟然想賴學、曠課;還開始不幫忙做家務。
“乖小孩”出現這些變化其實很正常,打個比喻,這就好比拿開了壓在植物種子上阻礙它發芽的石頭,植物會瘋長一陣一樣。在心理醫生看來,這一變化是喜人的,表明孩子在發泄壓抑已久的精力和情緒,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讓“乖孩子變壞”并不是做心理治療的最終目的。一般說來,在解放了受到壓抑的自我后,心理醫生會幫助孩子整理內心世界。此后,讓他們學會適時、適地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情緒,從而重新構建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