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桂芝

不少家長都喜歡給孩子玩玩具,如果能選購一些科學玩具的話,能培養學科學的興趣。所謂科學玩具是指那些既具有娛樂性,又能表明某種科學現象,蘊含一定科學原理的玩具。如:不倒翁、萬花筒、陀螺、望遠鏡、風箏、風車、降落傘、慣性車、磁鐵玩具等。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玩具的伴隨,玩具使孩子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引導孩子通過玩科學玩具來學科學,可謂“樂教合一”,是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
就拿“不倒翁”來說吧。無論人們怎樣推,它都會經過搖擺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就是不倒,十分有趣。原來,它的整個身體都很輕,只是在底部有一個較重的東西,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另外,不倒翁的底面積大而圓滑,容易擺動,當不倒翁向一邊傾斜時,受重力的作用,它會繞支點擺動,恢復到正常位置。游戲中,孩子體驗快樂之余,很可能產生好奇和疑問。“為什么不倒翁總也推不倒呢?”這時,成人可引導孩子打開玩具(在不損壞玩具的前提下),或用雞蛋殼做一個“搖不倒”玩具,觀察和探索玩具中的科學奧秘。家長不必給孩子講解他們不能理解的科學原理,玩科學玩具的目的,就在于讓孩子去體驗。希望通過孩子反復擺弄玩具,感知更多的科學現象,積累大量的感性經驗,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如用歡樂球在頭發上反復摩擦,就可把它“貼”在想貼的地方;陀螺轉得越快,它“站”得越穩;降落傘的傘面撐開后,它降落的速度就變慢……如果孩子長大后學到有關的科學知識時,會聯想到兒時曾經玩過的有趣的游戲,那就是科學啟蒙教育的巨大成功。
鑒于科學玩具在科學啟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議年輕父母為孩子選購一些科學玩具,更提倡家長在閑暇之余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簡單的科學玩具。如,用兩個包裝酒的長方體紙盒及兩塊大小適宜的鏡片,可制作一個潛望鏡。用一塊小磁鐵做魚鉤,用各種材料剪成小魚,卡上別上別針,即可玩有趣的“釣魚”游戲。自制科學玩具在豐富孩子科學經驗的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
下面將為您介紹一組感知“摩擦起電”現象的自制玩具。
(1)“釣魚”——用薄紙剪成約2厘米大小的各種魚的形狀,用摩擦過的塑料棒接近紙魚,就可將魚“釣”上來。
(2)“轉傘”——用一張薄紙制成傘面,架在鐵絲彎成的支架上,同樣用摩擦過的塑料棒繞紙傘移動,即可看到紙傘的轉動。
(3)“翻跟頭的運動員”——用薄紙剪成了一個雙臂上舉抓握單杠的運動員的形象,將運動員的“雙手”沿一根細棍折過來,粘在“手腕”處 ,呈抓握單杠狀。用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運動員并往前拉,可以使運動員沿著細棍“翻跟頭”。
(4)“偏離的水流”——在一個塑料瓶底部打一個小孔,注入水后,使其形成細小的水流。用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水流,會發現水流向塑料棒一側偏離。
(5)“長發飄飄”——用可樂瓶做一個長發娃娃的形象。用單面膠剪出眼睛、鼻子、嘴,貼在瓶子上,將若干根塑料繩固定在瓶口處作娃娃的頭發,繩子被劈得越細越好。玩時,用手在“頭發”上摩擦,待手離開后,即可看到“娃娃”的“長發”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