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曼華
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無所不在的時代。自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短短的250多年的時間,人類已生活在一個技術化的世界里:高聳入云的大樓、橫空出世的大壩、遍布大陸的鐵路、公路橋梁、穿越海洋的光纜、飛越天際的航天飛機和人造衛星。法國作家夏爾·佩吉早在1913年指出:“自耶穌基督時代以來,世界的變化遠沒有最近30年之大。”總結人類約6000年的文明,人類經歷了一段相當漫長的時期,才跨越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農耕時代也較為漫長。正是在近代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進入了工業時代,而發端于19世紀末的現代科技革命,使人類在本世紀跨入一個“科技革命的時代”、“信息社會”、“后工業社會”、“智能時代”、“全球一體化時代”、“數字化時代”等,僅電子計算機從1945年發明至今,就已進入第六代,計算速度每6年增加10倍,存儲量每6年增加60倍……技術正是這一切背后的精靈之花,技術又罩著一層色彩繽紛的文明之“繭”,框定著生活世界的基礎架構。本書將視角定位于生活世界內部,從人的日常際遇出發,全面深入地反思了技術的起源與本質,技術的時空圖景,作為生活形式的技術,技術蘊涵的工具理性極其所造成的生活世界的危機;人對技術的迷狂,人與技術和自然環境的關系現狀,技術的倫理向度和道德抉擇;現代性和后現代性背景下技術與文化價值和人自身——這兩者之間的互動——人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問題。
哲學大師海德格爾50余年前曾以“技術的追問”為題反思技術,為什么要反思技術?那是為了找到支點,就像桿杠,有了支點才能恰當地使用,甚或移動地球。本書的作者,科技哲學博士、青年學者段偉文希圖對現代文明使人們的生活世界日益成為一種“技術繭”——被技術包裹、對技術的迷狂,技術理性實際上已經是人性的一部分,那么作為現代人追問技術就成了思考人自身等問題的透視,使人們的目光越過更為澄明寬闊的視界,了悟人與技術間盤根錯節的愛恨糾葛,啟迪人們睿智地怡然應對技術時代的諸多挑戰。
在生活技術里反思技術,令我們沉浸于生活的正劇,恰如20世紀物理學大師尼耳斯·玻爾所云:“在世界的舞臺上,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
《被捆綁的時間——技術與人的生活世界》廣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