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東海海域,在北緯25°至26°東經(jīng)121°30′至126°之間,從臺灣北濱雞籠山起至中琉海溝以西的赤尾嶼為止,以釣魚島為首的大小十幾個島嶼,構成了一條海上石鏈,它們像一顆顆璀璨耀眼的明珠,鑲嵌在中國的歷代版圖之中。我們按照各島嶼的地理位置和航海航道排列為:雞籠嶼、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這些島嶼,被人們總稱為釣魚列島。
雞籠嶼位于臺灣北端,北緯25°13′,東經(jīng)121°47′,是中國通往琉球、日本,于閩江口出洋,必取此島為指南的要地。據(jù)《臺灣省通志稿》記載:\"基隆嶼(即雞籠嶼),位于臺灣基隆市東北約6公里,其東北-西南長1公里,西北-東南450米,最高點182米,四周呈斷崖或陡坡臨海,故登峰頗為困難,西坡勉強可以攀登。該嶼由角閃石、黑云母、石英安山巖合成。
花瓶嶼位于臺灣基隆港外21海里之東北海上,北緯25°26′,東經(jīng)121°55′,它與彭佳嶼、棉花嶼同是福建、臺灣前往日本、琉球必經(jīng)之地。它由最高為51米的小島和數(shù)個小巖礁組成,遠觀形狀如花瓶。由輝石安山巖構成,頂端裸出火山巖,年久風化呈鋸齒山形,主島呈長方形,周長約300米,四周均被海崖圍繞,不易上岸,登峰極難。
棉花嶼位于北緯25°29′,東經(jīng)122°6′,它與北面的彭佳嶼、西南的花瓶嶼呈三島鼎立之狀。棉花嶼呈橢圓形,東西為300米,南北約600米,周長1800米,面積0.12平方公里。海岸為連續(xù)之斷崖絕壁,海浪沖擊海崖底部,海岸平直,西北部有一小灣,直徑約50米,海崖略低,有一小砂洲與平地連續(xù),成為唯一的可登陸地點。東海岸為懸崖,高達30米,巖石上布滿巨礫。中央部位有一巖礁高25米,屹立于海中,俗稱屏風巖,島上海鳥甚多,盛產(chǎn)磷礦石。
彭佳嶼位于北緯25°29′,東經(jīng)122°7′,在臺灣基隆東北35公里,全島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2.3公里,最高點142米,在島東端有燈塔建于最高點以西800米的另一高點之上。全島北、東、南面均為海岸,船舶無法靠岸,西側(cè)呈緩坡,有海蝕臺巖,巖岸高數(shù)米,雖然礁石不多,但四周潮流頗為急速,且多暗礁,船只不易靠岸。
釣魚島位于北緯25°46′,東經(jīng)123°32′,在基隆東北120海里處,呈半圓形,北面為弧形海岸(東西長3.7公里,寬1.3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是臺灣東北諸島的中心島。島的北部有少許平坦海岸,尤其令人振奮和驚奇的是島上有一條淡水小溪,由南面高地流向北面,在西北角的平坦巖岸流入海洋。全島丘陵地形占3/4,坡度崎嶇而較緩,島的南部,巖石陡峻的斷崖絕壁占1/4,宛如屏風,從西向東林立九個山峰,形成齒狀山脊,遠望如尖峰,其最高峰為383米。島上多生熱帶棕櫚、仙人掌、海芙蓉、灌木野草,不時有海鷗飛鳴上下。每年春天一到,島上野花盛開,群鳥歡歌,青山流水。海上中國漁民為趕春訊而來的千百艘漁船在海面風帆萬千,呈現(xiàn)出東海明珠一道燦爛的風景線,令人贊嘆不已。
釣魚列島的核心島主要由黃尾嶼、釣魚島、蛇島組成。釣魚島最大,俗稱花鳥山,周圍約20華里,島的東南是蛇島,與其構成天然海峽,是我國小型漁船主要的天然避風港灣。海峽盛產(chǎn)飛花魚,臺灣基隆、蘇澳二地有3000艘漁船世代依賴這一漁區(qū)捕魚為生。島嶼海鳥群集,每逢春夏,臺灣漁民便結伴而行,上岸釣魚拾鳥蛋者大有人在,由于無人捕殺獵鳥,因此鳥并不怕人,人鳥竟能一同棲息。中國的祖先漁民,每年都有一段時間在島上居住,島上建有與中國沿海完全相同的土地廟,至今殘垣尚在。
釣魚島海岸平直,水下有暗礁;近岸1公里內(nèi),海深10至48米不等。海流湍急,船舶停泊困難。兩岸開掘有一泊船處,長36米、寬4.5米,退潮時船舶出入不易。
釣魚島附屬小島有5個:
①鳥島。包括兩個小礁嶼,東西相距50米,西嶼最高點28米,位于釣魚島東北5700米處。
②蛇島。最高點13米,位于釣魚島東北7400米處。
③和平島。位于釣魚島東南1600米處。
④大鳥島(北小島)。面積303平方米。北部有3個山頂,最高處135米。位于釣魚島東南4700米處,島上海鷗成群,鳥糞遍地成堆,有蒼蠅卻無蚊子。
⑤大蛇島(南小島)。面積465平方米,東部平坦,西部有丘陵,最高處149米,位于釣魚島東南5300米處。島上海蛇極多,爬滿全島,常能見到碗口粗的大海蟒和手指細的小海蛇,黃色、黑色居多,但都無毒。蛇島使鳥類絕跡,說來奇怪,蛇島無鳥可以理解,而相隔不到20米的鳥島居然無一條蛇。這兩個島上素來以對方為敵的動物近在咫尺卻能相安無事,彼此互不侵犯,此種\"井水不犯河水\"的自然奇觀,古今中外實屬罕見。
黃尾嶼距赤尾嶼48海里,距釣魚島15海里,位于北緯25°55′30″,東經(jīng)123°40′30″,東西長1.1公里,南北寬1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略呈不規(guī)則之圓形,是一個火山噴口形成的島嶼,最高點118米,島周圍有巨大的熔巖,跋涉困難,沿岸水深30米,無拋錨之處。該島為低丘陵,中部較高,山頂及山腹生長棕櫚樹,樹間密生山茶、仙人掌、百合等中草藥灌木,我國的祖祖輩輩漁民都曾上島采摘。島上盛產(chǎn)蜈蚣,有的竟長達一尺,有紅色、黑色,生長在陰暗的石縫中,在陽光下行走時閃閃發(fā)光。特大的龍蝦是該島的特產(chǎn),人們雙手提起竟有一只鴨子大小。島上還建有工棚,供中國漁民修船居住使用。
赤尾嶼位于北緯25°34′,東經(jīng)124°34′,西距釣魚島103公里,東西長650米,南北寬300米,其狀呈不規(guī)則三角形,面積0.195平方公里。由大山構成,四周斷崖極峻,攀登困難,無泊舟之地,東端最高丘陵84米。
祖國的釣魚寶島,周圍海底蘊藏有大量石油,還具有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它是東海的鯖魚場,每年魚訊期間,浙江、福建、臺灣的漁民,都常來捕魚,遇到臺風季節(jié),大鳥島與蛇島之間的海峽,則風平浪靜,成為漁民的天然避風良港,總有上百艘船只在此躲避臺風。
然而從70年代初,日本就派人上島窺測,90年代以來,日本人在插樁立碑之后,有準軍事人員上島,并派軍艦控制釣魚列島海域,使用武力嚴禁中國大陸、臺港澳的所有船只靠近。
1997年11月,日本《軍事研究》雜志用心險惡地發(fā)表了日本陸上自衛(wèi)隊教官兼研究員高井三郎針對中國的《日本自衛(wèi)隊在釣魚島的作戰(zhàn)計劃》一文,明目張膽地發(fā)出武力奪島信號。
面對日本霸島占礁的侵略野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在1971年12月30日就發(fā)表聲明如下:\"釣魚島等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明朝,這些島嶼就已經(jīng)在中國海防區(qū)域之內(nèi)......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嚴正聲明,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它們和臺灣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日兩國政府在‘歸還‘沖繩協(xié)定中,把我國釣魚島嶼列入‘歸還區(qū)域‘,完全是非法的,這絲毫不能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釣魚列島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中國人民也一定要收復釣魚島等臺灣的附屬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