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桂蓮,法國世界美食協會會員、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理事、北京食品學會會員。她自創的劉氏菜肴,以其獨特的新意與創造力受到不少飲食界專家的好評。她雖已是60多歲的人,可仍然神采奕奕充滿活力,談起自己熱愛并為之拼搏一生的美食世界,老人更難掩內心的激情。
美食家
劉老1930年出生于魯中的一個小鎮里,父親是位革新派,出過洋,交游甚廣,愛好美食,在劉老三歲時被國民黨以通共的罪名殺害。
“我從小是在外祖母的影響下長大的。外祖母是當地一位有名的中醫,開著藥房,同時她還是個美食家,會自己做各種美食,我對烹飪的熱愛就是從外祖母家開始的。”在外祖母家,劉桂蓮第一次發現了烹飪的魅力,而且還學會了不少中醫知識,為以后她的美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4歲那年,劉桂蓮參加了革命,干過了不少工作,而對烹飪的愛好卻從未改變過。她最愛做的就是給食堂幫廚,每一位大師傅都是她的老師,經過她的不斷學習與研究,漸漸形成了一整套自己做菜的風格。首先在選料上,她力爭物美價廉,只要材料質量優良,她相信不僅是山珍海味,普通的家蔬野菜同樣也可以做成美食。其次,在原料的加工與配料時,她盡量做到合理精細、清潔衛生,使營養不受損失。她利用學過的服裝裁剪手藝,對每一種原料做到物盡其用、“量體裁衣”,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的每一部分。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她并不拘泥于傳統的烹飪方法,不斷創新并獨造出不少新菜,還不斷探索野菜、昆蟲等的食用方法。所以,她做的菜價格雖然并不昂貴,但卻每每受到不同國度人們的熱愛。
“美國妞”
“在我的身上有著六分之一的德國血統,所以長得很西化。再加上我對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痛苦遭遇……”
這確實是我們這一代所無法想像的。現在,不是有很多人都在染頭發、墊鼻子,恨不得一下子就變成個“外國人”嗎?
可是,在那場歷史的浩劫中,劉桂蓮卻因為對生活美的追求,而受到迫害。“美國妞”并不是什么讓人高興的稱贊,而是插在劉桂蓮心中的一把看不見的刀。“因為我搞美食,追求生活美,他們就把我和當時代表資本主義的美國聯系在一起。他們圍攻我、批斗我、審問我‘你是不是美國妞,你穿花、戴花,你他媽的還吃花……’這令我很痛苦,卻沒有減弱我對美的事物的渴望。我雖然并不富足,可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達到了別人無法達到的富有。”
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劉桂蓮并沒有放棄對自己美好愿望的追求。這種種磨礪反而更堅定了她對自己的信心。她相信自己“吃花”“愛花”的興趣并沒有錯,暗地里,她仍然沉醉于對吃這門藝術的執著。通過對自身的調養和多年的潛心研究,劉老還總結出一套“美食養生法”。“人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其實這并不盡然。我認為光運動是不夠的,人的健康長壽還要有美食做保證。現在,有很多人把一些根本稱不上美味的草藥與食物一起烹煮。認為這樣就可以達到養生的效果。其實,他們卻忽略了一點,不是味道可口的東西,你怎么調動人的各種味覺與消化功能去接受它歡迎它呢?”“健康的食品首先要是美味,只有這樣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受到各種人類感觀的歡迎(口、舌和各種消化腺)。只有讓人愛吃,才能發揮食物的各種養生的目的。\"
“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并不是所有價格高的食材或是營養品才是你健康生活的保證,只要選料精良再加上你的巧手烹制,就是粗糧野菜也會成為你養生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