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桂華 孫成忠
2000年12月10日,是被中宣部譽為“兵媽媽”的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山東地球物理勘測院幼兒教師齊亞珍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大喜日子。今天,她回憶起自己光榮入黨的歷程,欣喜與激動之情仍溢于言表。
“黨的宗旨是我的人生坐標”
1952年,齊亞珍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全家共11口人,生活很艱難,這使她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特別是父母那種公而忘私、樂善助人的美德,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得20世紀60年代鬧災荒時,身為糧庫保管員的父親,在家人餓得發昏的時候,硬是守著糧倉不曾動過公家一粒糧食,被大家傳為美談。她小時候特別愛看《劉胡蘭》、《董存瑞》、《雷鋒》這樣的電影,特別崇拜英雄和模范人物。年齡大一點后,她知道了這些英雄和模范人物都是共產黨員,便由對英模的敬佩,到產生自己也要做個共產黨員的想法。于是,她在吉林省扶余縣念師范的時候,就寫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并從此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在默默中奉獻,我在風雨中堅持,我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微笑,我在鮮花掌聲中依然想著孩子們的淚、孩子們的痛、孩子們的成長、孩子們的進步。”
1972年,齊亞珍師范畢業當了一名教師。在她班上,有個家貧的孩子扎破了腳,她從不多的工資中擠出錢來為那個孩子買了一雙球鞋,孩子那種眼神從此使她在心底樹起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我實現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人生坐標”。
“黨的信念使我默默奉獻”
齊亞珍寫過多次入黨申請書,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已深深地注入她的靈魂深處。她說:“心底有了這個信念,足以使我無怨無悔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她所在的幼兒園里,許多孩子的家長因野外作業不能按時接孩子回家,她就把這些孩子接回家來吃住,家里有點好吃的,她都用來哄這些哭鬧的孩子,以至她自己的女兒認為她是個“后娘”。
1994年以來,她曾無數次地幫助過需要幫助的人。當她從報紙和電視上得知有關困難學生、傷殘兒童、打工仔等需要幫助的報道后,便以“苗苗、虎牛、愛禾”等化名,48次匯款總計3萬余元,分別寄給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她認為自己能幫助這些不幸的孩子渡過難關,就是對黨、對社會的貢獻。
1996年,齊亞珍化名救助困難孩子的事,經廣大群眾和公安部門的苦心查找,以及被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就在這年的“八一”建軍節,齊亞珍被濟南軍區某坦克訓練基地六隊聘為“義務輔導員”。當時坐在她身邊的一位小戰士一直不說話,只是緊緊地拉住她的手不肯放。當她從教導員那里得知這位小戰士自幼父母雙亡、渴望母愛時,當即征得部隊領導的同意將他認作兒子。從此,這個名叫溫忠軍的戰士就成了齊亞珍家庭中的一員。
為了做個稱職的媽媽,她從了解溫忠軍的經歷開始,進而摸清他的愛好和生活習慣。每逢節假日,她都帶著好吃的到部隊去看望這個兵兒子。天冷了,她不忘為兵兒子織件毛衣送去。溫忠軍也發奮工作,拿最好的成績來報答齊媽媽。當他成為“優秀士兵”時,在信中寫道:“媽媽,自從你走進我的生活,我就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別人都說我有福、命好!”齊亞珍告訴他,是部隊好、是社會好、是黨好,媽媽也是在爭取做黨的人。從此,溫忠軍以實際行動向黨靠攏。在國防電纜施工中,他3次冒著生命危險排除險情,受到師部嘉獎。
1997年,齊亞珍雖從幼兒園的崗位上退休了,但她對子弟兵的關愛仍在延伸。
戰士鄭雙喜,父母離異,自幼在姥姥身邊長大。他在部隊生病做了手術以后,情緒很低落。他臥在病床上給齊亞珍寫信說:“我愿做你的兒子,多么想當面喊你一聲‘媽媽。”落款是:一個希望你關愛的兒子——雙喜。齊亞珍看了信,立即和女兒一起帶著營養品直赴醫院看望鄭雙喜。就這樣,齊亞珍在全國各地先后認了21個兵兒女,他們當中大多是孤兒和來自單親家庭。為了更好地和兵兒女們溝通,她對每個孩子的愛好、性格、文化程度等,都做到了了如指掌。她常給他們打電話、寫信,抽時間去部隊探望;每個孩子過生日,遠的寄張賀卡或打個祝福的電話,近的就接來家中慶賀。孩子們在節假日也愿意來到她的身邊分享“特殊家庭”的溫暖。在她的關愛下,21個兵兒女個個都是部隊的“優秀士兵”,大多數入了黨,有的還當上了班長。
有人問齊亞珍:“你收了那么多兵兒女,為他們這樣累、這么忙,值不值得﹖”齊亞珍回答:“值得。因為奉獻比索取更快樂。看著孩子們個個都優秀,這個忙累就更有意義了。”
“黨員的義務讓我為兵兒女負責到底”
1999年12月12日,根據齊亞珍的表現,局離退休老干部黨支部鄭重吸收齊亞珍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這是齊亞珍盼望已久的,也是局離退休黨支部發展的第一個入黨的離退休人員。這時,好心的街坊鄰居看著瘦瘦的齊亞珍整天為兵兒女們忙里忙外,就勸她說:“別那么操心了。”齊亞珍只是笑笑。她心里說:“我已是個光榮的共產黨員了,黨員的義務不允許我半途而廢。”如今的齊亞珍不但繼續關心著她那些兵兒女,而且兵兒女退伍了,母子情仍是濃濃的。哪個兵兒女退伍后有困難,她都盡其所能幫助解決。找不上對象的,她幫助找;沒有工作的,她幫助聯系。
2001年4月3日,齊亞珍去河南某部隊看望兵兒子李忠誠時,認識了患慢粒白血病的重慶籍戰士蔣友清。盡管相識僅3個小時,但小戰士的不幸卻像親生兒子得了絕癥一樣牽動著她的心。分別時,她望著蔣友清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的樣子和那雙像要與親人生離死別般盯著她的大眼睛,心都要碎了。“他才24歲呀……”齊亞珍不敢再想下去了,她強忍著淚水對蔣友清說:“孩子,你娘在幾千里外的大西南,就讓我替她照顧你吧。孩子,你要挺住,媽一定為你的生命安危負責到底牎彼抱定一個信念:就是豁上命也要救蔣友清。
回到家,齊亞珍先郵去500元錢,讓他買些有營養的食品補補身子,而后她天天跑醫院,訪專家,就連民間老中醫她也都問過。當她得知選擇配型合適的骨髓可以治愈這種病時,她決心做第一個捐獻骨髓的人。女兒、丈夫及兵兒女們知道她要給蔣友清捐獻骨髓,生怕她出危險,都爭著要替她去完成這項“生死攸關”的任務。爭來爭去,全家7口煟錘霰兒子牰既ノ蔣友清做了骨髓配型化驗。去了才知道,所謂捐獻骨髓,只是正常的抽血化驗,看是否符合所需要的配型,并不是像人們說的那樣直接抽骨髓。這使齊亞珍更堅定了向社會各界呼吁,向白血病人捐獻骨髓的信心。接著,全國各地5000多人紛紛加入了“向兵媽媽學習,為子弟兵獻愛心”、“志愿捐髓救助大行動”的行列。濟南市委、市政府和蔣友清的家鄉——山城重慶市委、市政府分別捐款20萬元和40萬元,以備為蔣友清骨髓移植所用。蔣友清有救了,齊亞珍懸著的一顆心才稍稍有所安定。
齊亞珍成名以后,不少大公司、大企業想高薪聘她做政治指導員,可齊亞珍說:“我所從事的事業都是與孩子有關。關心孩子,關心未來,是我所喜愛的事業。”所以她還是應聘于《濟南時報》新聞記者學校當輔導員,她和兵兒女為“小記者”們作報告,場場都掌聲雷動。
(摘自山東《支部生活》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