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榮
三國人物中,誰打的敗仗最多?曹操和諸葛亮的敗仗最多。
曹操打過的敗仗大大小小不計其數,遭到重創的戰役就有六次:濮陽攻呂布,宛城戰張繡,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這六次都是生命系于一發、極端狼狽的事例。然而,曹操在三國人物中其輝煌的成就卻無人可比。曹操在大戰赤壁前,這樣自述功績: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絲毫沒有自夸的成分。
諸葛亮雖被稱為智慧之神,但其一生的敗績,不管羅貫中如何為其掩飾,終究抹煞不掉。諸葛亮六出祁山,精神固然可嘉,但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其間更有街亭失敗后“武侯彈琴退仲達”、生命懸于一發的“空城計”。但是諸葛亮一生的成就也相當驚人。他接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時,將不過關張趙,兵不過萬,卻為劉備掙得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曹操和諸葛亮打的敗仗最多,成就卻最大。他們的經歷,給立志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很多啟示,
凡是終成大業的人,都經歷過失敗的折磨。失敗往往能使人大徹大悟。聰明人把教訓當經驗,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歐美企業在招聘高級管理人才時,最關心的不是應聘者是否成功過,而是他們是否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因為企業家們知道,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是極為可怕的。
成功人士應該有屢敗屢戰的勇氣。曹操和諸葛亮一生親歷的戰爭最多。如果他們害怕打敗仗,并因此不打仗,雖然不致有敗仗,但也不可能有事業上的成就。曾國藩初帶兵時,屢戰屢敗。幕僚在起草給皇帝的奏折上如實地寫“屢戰屢敗”,曾國藩將它改為“屢敗屢戰”。它反映出了成功者的共同個性:凡成功者,是不害怕失敗的。面對屢次失敗,要有再戰的勇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我們干任何事,不能只想到成功,還必須想到失敗,并為失敗后爭取勝利做好準備。凡成功者,必須進退有序。成功,則盡收勝利果實;失敗,則不致損元氣、喪根基。對于事業有成者,每次的失敗,都會為自己找到一把打開勝利之門的鑰匙。
失敗本身并不可怕,怕就怕敗得不明不白、糊里糊涂,并繼續犯同樣的錯誤,經歷同樣的失敗。糊涂人總是犯同樣的錯誤,聰明人不僅不犯同樣的錯誤,而且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
成功是門學問,失敗也是門學問,從失敗到成功是門更大的學問。
(摘自《領導科學》原標題為《如何看待失敗》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