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昌
許多老年朋友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時都有一種寂寞感,我想,這也是正常現象。一個人從走上工作崗位那天起,就開始忙碌起來,一直忙了大半輩子,如同一臺機器,轟轟隆隆地運轉了幾十年,一朝忽然關機停轉,變得無聲無息,自然會有些不大習慣。
說得再具體些,假如你是個領導干部,在位時,每天總是有人要來向你請示、匯報,出門時前呼后擁,熱熱鬧鬧;而今請示、匯報的事情都轉向了別人,出門時也形單影只,就難免會產生今昔之慨。假如你是個文秘人員,在位時,每天總有一大堆文件等著你去處理,報表要填寫,計劃要修訂,總結要起草……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陡然問變得無所事事,難免有點空空落落的感覺。假如你是個普通工人,本來每天一早要趕去參加班前會,要忙著完成當天的定額指標,下了班還要搞好車間衛生,現在這一切都不需要了,即使你睡到日上三竿也無人過問,你似乎成了個無關緊要的多余人……
然而,人老了總是要退休的,新陳代謝是自然法則,也是不可改變的客觀現實。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換個角度看問題,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現實呢?
著名作家馮至先生說得好:“我以為,寂寞也是一種美,要有勇氣來擔當。”是的,寂寞確是一種美,我們的先人對此早有發現了。三國時期的陸機在其《文賦》中有云:“叩寂寞而求音。”即是說,于無聲處聆聽得繽紛繁響,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境界啊!唐代詩人元稹《行宮》一詩中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描述了一種凄清之美,也是流傳千古的佳句。江蘇作家魏毓慶女士就曾以《宮花寂寞紅》作為自己一本散文集的書名,可見對其鐘愛之深了。
說“寂寞”是一種美,理由大致有三:其一,沒有外來的干擾,可以靜下心來反思,在以往的歲月里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從而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前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到晚年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也算是一“貴”了,豈不美哉?其二,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回憶往日愉快的事情,比如和老友的交往啦,自己游歷過的名山大川啦,欣賞過的戲曲詩文啦,等等,均可再次獲得美的享受,產生怡情養性的效果。其三,人在寂寞時易于返樸歸真,斷卻奢望雜念。年輕的時候都愛幻想,難免有些不切實際,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磨礪,能實現的都已實現,不切實際的也該斷念了,所謂“知足者常樂”,實在是經驗之談。無欲無求,淡泊名利,亦為“怡養天年”之道、老人之美德也!
總而言之,竊以為人到老年宜清心寡欲,甘于寂寞,是大有好處的。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