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鈞 張時飛
[本刊編者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本刊摘編此文,是想通過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老百姓在生活上的巨變大化,讓讀者看到期社會的飛速發展,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改革開放決策的正確英明,辨清21世紀中國前進的方向,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認真貫徹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2002年2月22日,作為第374位登上八達嶺長城的外國元首,美國總統布什感嘆道:"長城依舊,而中國卻今非昔比。"
中國的巨變,世界矚目。其中有表層的、感同身受的變化--城市和鄉村日新月異;又有更深層的、將輻射未來的變化--近年中國社會的高速前行正在逐步勾勒出21世紀中國的清晰輪廓。
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20多年來,中國人的收入水平確實大大提高了。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熤泄的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76元,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13元。而到20年之后的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6280元,是1981年的13.19倍;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也已經達到2253元熓1981年的10.58倍。
在近20年中,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的速度差不多是物價上漲的3倍,所以扣除物價因素,中國城市居民的年人均收入實際上還是增長了大約9倍,農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則增長了7倍左右。
在收入穩定增加的同時,中國人開始有了自己的個人資產,這在20多年前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
其中最主要的是房產。到1999年底,城鎮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已達77%;1999年竣工的農村居民興建自有住宅投資已經達到2000億元以上。
在銀行儲蓄方面,雖然從1997年至今銀行已經8次采取了降息措施,而且開征利息稅,但是,到2002年5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了8萬億大關。同時,居民的外匯存款、股票、債券、手持現金等其他金融資產也在大幅度增加,估計在2~3萬億上下。
如今,人們常感慨道:10多年前,在農村當個萬元戶,是一件了不得的風光事;現在,在很多人眼里,手上只有萬把元存款則成了羞于啟齒的事。
恩格爾系數大幅度下降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是:恩格爾系數60%以上為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40%以下為富裕。
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56.7%,農村居民為61.8%,都接近或超過了以恩格爾系數來評判的貧困標準。而到20年后的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39.2%,農村居民下降到49.1%。
恩格爾系數的大幅下降,說明中國居民已經將更多的錢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體現享受與發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閑、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已迅速上升。中國人正從以吃飽穿暖為標準的溫飽型生活向以享受和發展為標準的小康型乃至富裕型生活轉變。
家庭"四大件"升級換代
中國人習慣將社會熱點的耐用消費品歸納成"四大件",并作為評價個人財富乃至社會地位的尺度。
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四大件"更新換代為"冰箱、彩電、洗衣機、錄音機",其消費水平升級到了"千元級"。到了90年代后期,"四大件"再次更新換代為"空調、電腦、手機、汽車",已經涉及"萬元級"的耐用消費品。
進入新世紀以來,居民家庭消費的注意力已經突破有限的幾大件,而更注重個性和享受。即使是通常被看成生活必需品的食品和衣著,也追求上檔次。上酒樓飯店消費越來越成為家常便飯,衣著方面則更多地關注得體和愜意。耐用消費品,如彩電、空調、手機、電腦都在不斷地升級換代。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6大消費領域是:住房消費、汽車消費、通訊及電子產品的消費、文化教育消費、假日及旅游消費、服務性消費。
旅游和假日消費成為新時尚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閑成為城市人的新時尚,雙休日去市郊或周邊的景點旅游,以及"五一"、"十一"、春節的假日旅游已經成為人們休閑的主要方式。
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已達88元,旅游業總收入達到4519億元,在第三產業中占到了15%的比重。以2001年"五一"為例,7天假期全國共接待游客7376萬人,由此帶來288億元的"假日經濟"收入。
與此同時,出境旅游的中國人也愈來愈多。僅2001年"五一"期間,出境旅游的就多達10萬人。境外媒體報道:80年代中期以前,到歐美旅游的常常是日本人;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歐美旅游市場接待的大多是中國香港、臺灣人;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到歐美的旅游者中來自中國大陸的越來越多了。
健康消費熱情不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健康方面的投入日益增多。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醫療保健支出達318元,占家庭總支出的6.4%,比1995年增長189%;農村居民的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也已經增加到88元,比1995年增長110%。
2001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已經達到71.8歲,中國進入了人均壽命在70歲以上的"長壽國家"行列。
北京申奧成功也大大推進了中國的全民健身運動,采取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參加體育活動來防病健身已經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老年人早起去公園活動活動,中青年人下班后到健身房進行健身,兒童們則參加各種體育培訓班......
教育消費持續增加
社會未來發展趨勢是一個知識型、學習型社會,中國城鄉居民對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
1999年,中國平均每個家庭的教育支出達1014元,占全年消費性支出的7%,用于教育的投資已經超過住房支出。在教育市場中,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得到青睞,各種培訓班如雨后春筍。在成人中,知識"充電"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自費留學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調查顯示,90%的人傾心于國外的高等教育,人們愿意投入大筆費用出洋留學,這表明中國人在收入提高后已經能夠承受相關費用。
信用消費走入城鎮家庭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人歷來保守的消費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1999年,政府為擴大內需啟動了個人消費信貸政策,并首先在住房消費上取得了突破,使"按揭"這種信貸消費方式被市民們欣然接受。2000年,北京各項貸款總額達400多億元,而其中住房貸款就占了八成,達300多億元。
根據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調查,被訪問者認可信貸消費的占80%左右,而發生過信貸消費行為的有14%~20%,信貸消費的對象依次是:住房及裝修、教育、汽車、大件家用電器和日常生活用品。
如今,中國人的"信用"也成了無形資產,想消費而手頭沒有錢或錢不夠時,則可以憑"信用"去貸款,這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一個極大的沖擊。
貧困人口和貧困程度明顯減少
20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富民政策,使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急劇減少。1985年,以人均年收入200元為貧困線,農村貧困人口仍有1.25億。1993年,政府開始實施"八七"扶貧攻關計劃,在計劃實施過程中,貧困線又幾經調整,到2000年,貧困標準已經調整為625元。按照這個標準,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還有300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比例的3%左右。
但是,在目前還沒有脫貧的3000萬人中,一部分是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和社會保障對象;另一部分是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資源條件非常貧乏的地方。另外,自然災害也會使一部分仍然靠天吃飯的農民返貧。近年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正不斷傳來佳音。到2001年,已經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始建立了這項制度,覆蓋了313萬農村居民。
對于中國農村扶貧的成功經驗,國際社會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偉大的脫貧運動"。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因為在經濟體制上向市場經濟急劇轉軌和企業改革日趨深化,中國城市以失業、下崗人員及其家庭為主體的城市貧困群體大約有1500~2000萬人。
為了保障城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1997年在全國開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政府開始實行"兩個確保"的城市反貧困政策。到2001年底,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已經增加到1200萬人。來自民政部的消息說,在2002年有望做到對城市貧困人口"應保盡保",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將達到1500~1800萬人。
城鄉居民生活滿意度較高
總的來說,中國人對改革以來的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持積極態度。從一項調查看,對個人生活狀況表示"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在逐年上升,1999年占52.8%,2000年占55.5%,2001年占63.4%。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對于自己的生活與5年前相比,積極評價超過3/4;對今后的預期,積極評價也占4/5。因此總體而言,中國百姓近年來對自己生活的評價與預期是樂觀的。
(摘自《北京青年報》原標題為《中國百姓藍皮書之四--生活質量》原文130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