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金融控股公司正在亞洲大行其道,先是韓國,后是中國臺灣省,最近在中國大陸。但是金融控股公司真能夠有助于拯救該區域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嗎?
一、東亞金融控股公司熱浪滾滾
近年來,在亞洲一些地區掀起了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熱潮。在亞洲不斷增加的金融控股公司家族中,不僅有瑞穗金融控股公司、東京三菱金融控股公司、香港匯豐金融控股集團、新加坡發展銀行集團等名聲顯赫的金融大鱷,還有如新韓金融集團(Shinhan Financial Group)等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金融集團。
臺灣省是金融控股公司發展最快的地區,目前已經有17家以上的銀行已經或正在按照臺灣當局的指令建立金融控股架構。我國國內近幾年有關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建議也是一浪高過一浪。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已經經過監管部門批準,積極籌備建立一種傘型組織架構,以管理其龐大的多元化金融服務網絡。此外還有兩家以上的金融機構正在希望步中信的后塵。
二、金融控股公司是否能為脆弱的金融機構“刮骨療毒”?
金融控股公司在亞洲,尤其是在東亞的興起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該地區的金融監管當局試圖通過這種金融控股組織架構,將債務纏身的金融機構并入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麾下,使這些陷入困境的銀行踏上復蘇之路,從而振興陷入困境的金融業。例如韓國沃瑞金融控股公司(Woori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就是由14家經營失敗或陷入困境的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成立的。其次通過組建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延伸業務范圍、收購兼并其他金融機構,從而實現地域和經營業務范圍的擴張。新加坡發展銀行集團就是這方面的典型。該銀行集團采取了控股公司組織架構,從而拉開了其在收購香港道亨銀行(Dao Heng Bank)和泰國泰丹努銀行(Thai Danu Bank)之后推行泛亞擴張戰略的序幕。實際上,匯豐控股集團一直在利用控股公司架構來管理其不斷擴張的全球銀行帝國。
在亞洲地區,臺灣在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臺灣當局一直在強調,如果金融機構希望從事多元化金融服務,就必須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架構。金融控股公司確實具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點,例如可以為集團增加財務靈活性,可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發行債券或股票,從而增強金融集團融資能力。此外,控股公司結構可以使金融機構在整個集團范圍內對資本和資本比率進行管理,增強抵抗經營風險的能力。
然而,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也會為投資者帶來了一些問題。金融控股公司實際上就是多種金融機構組合而成的企業叢林,債權人和投資者必須明確自己在這種企業叢林中的位置。如果是一家純粹的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所擁有的僅僅是在子公司的股份,在此種情況下,控股公司的能力主要體現為從子公司向控股公司轉移紅利的能力。如果是經營性控股公司,就需要控股公司的經營者具有能夠充分駕御和利用整個集團各種資源的能力。
從信用評級角度考慮,評級機構一般給予控股公司的評級要比對控股公司的經營性子公司的信用評級低一個等級。
在組建和運營過程中,所有金融控股公司都會遇到一些難題,例如誰擁有子公司資產和負債的最終利益;集團的資本與子公司(例如銀行)的資本能否有效隔離,或者集團的另一部分是否對債權人提供保證。根本的問題就要在允許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綜合經營的同時,保證銀行的金融安全網不被延伸到其他金融活動。
此外,還必須保證有關金融控股公司規則的透明度。監管者在宣布有關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規則時需要謹慎,否則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就可能失去意義。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都沒有發布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規則。兩者都傾向于視情況而定,提供相應的信息。例如,匯豐控股公司盡管是一家以控股公司形式運作的英國金融集團,但是該集團主要的經營機構香港上海銀行公司,并沒有受到有關金融控股公司如何運作的規則的限制。
香港金融管理局認為,能否使管理局對被授權機構股東的適當性滿意是發放營業執照的標準之一。如果金融控股公司在其子公司獲得營業執照之后不能滿足這些要求,香港金融管理局就可能隨時撤回其發放的營業執照。如果某家銀行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香港金融管理局就需要按個案檢查其監管規則是否應當涵蓋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我國有關金融控股公司的規則正處于醞釀階段。中信控股公司的成立表明為適應未來幾年金融激烈競爭的需要,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正在考慮逐漸放松金融管制。
韓國政府一直在鼓勵銀行之間,以及銀行與其他非金融機構之間的兼并活動,以拯救該國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從2000年開始,作為韓國政府拯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計劃的一部分,韓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一種有利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框架,以推動銀行的合并活動。韓國政府所采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將對陷入困境的5家銀行的控制權移交給了KDIC,這5家銀行分別是:漢拿銀行(Hanaro Investment Bank)漢威特銀行(Hanvit Bank),光巨銀行(Kwangju Bank),永那銀行(Kyongna Bank),和平銀行(Peace Bank),這5家銀行隨后被轉移到新成立的Woori金融控股公司。2002年下半年,價值在3000億韓元到5000億韓元之間的10%沃瑞股份,將被公開銷售,以實現金融控股公司在國內交易所上市。2001年8月,新韓的股東決定以投票方式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架構,新控股公司的股份已經于2001年9月在交易所上市。
在臺灣,發展金融控股公司更是臺灣當局和銀行監管部門為實現該省銀行和保險部門整合的重要對策。雖然許多金融機構已經建立了金融控股公司,但是到目前為止,在經營運作上并沒有邁出太大的步伐。大多數金融機構并沒有采取直接相互交叉持有股份的方式。從已經得到批準的14家金融控股公司的情況來看,它們大都堅持在主業領域經營。這類銀行和保險公司包括:建華銀行( Bank Sinopac)、國泰人壽保險(Cathay Life Insurance)、中華開發實業銀行(China Development Industrial Bank)、中國信托商業銀行(Chinatrust Commercial Bank)、富邦商業銀行(Fubon Commercial Bank)和華南商業銀行(Hua Nan Commercial Bank)等。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具有許多優點,也存在許多缺陷。金融控股公司在管理上非常復雜,它實際上控制著具有完全不同的風險特征的廣泛業務。經營這些不同種類的業務要求具有新的、復雜的管理技能,以確保在控股公司范圍能夠合理利用各方面的管理人才,同時,還必須具有很強的風險管理能力,這些對于成功經營控股公司都是至關重要的。與此同時,通過金融集團內部的交叉銷售增加收入實際上也非常困難,對于金融控股公司內部的商業銀行而言,由于投資者擔心金融控股公司會稀釋銀行的利益,因此銀行的融資能力可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即使不考慮由于新業務的開辟和金融機構組織結構復雜化導致的監管難題,有限的信息披露和審慎的公司治理要求都會使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成為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
除了風險傳遞之外,缺少透明度還可能導致更大范圍的會計失真,使一些本來經營不完善的金融機構更容易從事不受監管的業務活動,從而增加金融機構本身和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暴露程度。
因此,人們有理由對金融控股公司能否保持充足的資本水平表示擔心。按照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建議,監管者可能不得不采取措施在控股公司合并報表的基礎上評估資本狀況,其中包括從更窄的角度測試資本充足狀況。總起來看,雖然亞洲許多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監管當局都將金融控股公司作為實現更廣泛金融改革目標的重要組織方式,但是仍然需要認真分析,發展金融控股公司對股東和投資者是否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投資方式。
(作者單位:中信國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