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伊朗現(xiàn)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這次政變中,由廣大民眾支持上臺的摩薩臺政府被推翻,伊朗民族主義運動遭遇挫折,現(xiàn)代中產階級所倡導的國家民主化進程也難以為繼,伊朗又恢復了獨裁主義的政權模式。在事關伊朗前程的1953年政變中,美國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美國的積極參與,這次政變迅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次政變也改變了伊朗公眾對美國的看法,使美國失去了在伊朗公眾中的美好形象。
政變前的伊朗形勢
1941年伊朗的獨裁統(tǒng)治者禮薩王在英、蘇的壓力下被迫退位,在禮薩王時期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中產階級在伊朗政治中日趨活躍,他們的興起和年輕國王的軟弱,使得國家的一部分權力轉移到首相和議會手中,國王的權力遭到嚴重削弱,當時的伊朗政治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二戰(zhàn)以后,伊朗的政治競爭依然非常激烈,政治人物此起彼伏,在這之中,廉潔且對石油國有化非常執(zhí)著的摩薩臺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特別是在石油國有化一事上,他的影響更大,他之所以能在1951年4月底被推上首相寶座,與他堅決的石油國有化主張密不可分。
伊朗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不過因為國家的貧弱和技術的落后,最先從伊朗石油中受益的并不是伊朗人,而是外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在1951年以前,通過 “英伊石油公司”(其前身為“英波石油公司”),英國把伊朗石油收益的絕大部分都據(jù)為己有,例如在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的純利潤接近2億英鎊,而伊朗政府僅從石油產地使用費和稅款中獲得1600萬英鎊。在公司高層中也沒有伊朗人,而且伊朗要從公司購買石油的話,出價還要比英國高,也比從蘇聯(lián)進口石油貴。當時伊朗的許多人都認為,只要把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伊朗所面臨的經濟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于是從40年代后期始,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日益高漲起來。在摩薩臺的推動和民眾的壓力下,國王最終于1951年5月2日簽署了石油工業(yè)國有化法案,使得對英伊石油公司實施國有化有了法律依據(jù)。自然,這招致了英國的強烈反對,在與摩薩臺政府談判無效后,推翻摩薩臺政府就成為英國的一個選擇。
與英國相反,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國有化持支持態(tài)度,美國駐伊朗大使艾倫在1947年就宣布:“伊朗的資源屬于伊朗……美國人民完全支持(伊朗人)自己作出的選擇”。英伊石油爭端發(fā)生后,杜魯門政府一直努力促使雙方進行直接談判,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美國政府還為此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美國杜魯門政府對摩薩臺出任首相也曾公開表示歡迎,認為他是伊朗抵制“共產主義威脅”的唯一合適領導人,只有他才能夠有效地阻止伊朗人民黨的發(fā)展,才能在與蘇聯(lián)的競爭中贏得伊朗。在當時的伊朗,共產主義性質的人民黨是組織最嚴密、活動最積極的政黨,美國駐伊朗使館以及美國的情報部門都認為親近蘇聯(lián)的人民黨有上臺執(zhí)政的可能,因此阻止人民黨勢力的發(fā)展就成為美國對伊朗政策的一個重要考慮。
然而摩薩臺執(zhí)政后,因為利益的分歧,原先一致支持他的民族陣線發(fā)生了分裂,卡薩尼等領導人因為不滿摩薩臺的一些做法而退出了民族陣線,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追隨者,特別是宗教領袖卡薩尼,在當時的普通民眾看來,他是唯一一位可以與摩薩臺相提并論的伊朗領導人,因此他們的退出削弱了摩薩臺的執(zhí)政基礎。王室、傳統(tǒng)上層勢力也一直對摩薩臺不滿。此外,英國發(fā)起的國際社會對伊朗石油的封鎖,加劇了伊朗業(yè)已存在的經濟困難,所以到1953年初,摩薩臺面臨的挑戰(zhàn)已經是接二連三,伊朗局勢越來越不安寧。而這時,在伊朗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支配下,摩薩臺的選擇余地非常的小,所以在一些外國人看來,他的立場就顯得相當僵化,自然,他獲得的支持也就相應的減少了。
伊朗日益動蕩的局勢讓美國政府憂心重重,面對這里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美國心有余悸,生怕會失去伊朗這個遏制蘇聯(lián)的前哨,所以非常關注伊朗局勢,特別是即將上臺的艾森豪威爾及其政府班子成員,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接受了英國關于推翻摩薩臺政府的建議。于是推翻摩薩臺的言論在美國也不斷出現(xiàn)。但是在杜魯門時期,這個方案并沒有被采納,直到艾森豪威爾上臺后,通過政變推翻摩薩臺、實現(xiàn)伊朗穩(wěn)定的計劃才受到重視并得以實施。
政變的籌備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宣誓就職,相比較杜魯門,艾森豪威爾懷有更為強烈的反共產主義色彩。新政府為了有效地遏制蘇聯(lián),在外交政策上作了一些調整。美國新的全球戰(zhàn)略要求在減少美國國防開支的同時增強遏蘇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同蘇聯(lián)周邊的國家加強聯(lián)系并增強它們的實力,在蘇聯(lián)的周圍建立一個防御鏈。因此,在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外交政策中,伊朗的地位得到提升。
再者,英國一直沒有停止推翻摩薩臺的努力。在1951年摩薩臺宣布與英國斷絕外交關系以后,英國對伊朗的直接影響大大降低,而且它對伊朗動武的計劃也遭到美國政府的封殺。在自己獨立不能推翻摩薩臺政府的情況下,英國向美國發(fā)出了合作的信號。還在艾森豪威爾政府宣誓就職前,在新政府中將分別擔任國務卿和中央情報局局長的杜勒斯兄弟就在美國會見了英國代表并表示支持政變設想,所以艾森豪威爾政府上臺后,政變事宜就很快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艾森豪威爾政府僅僅就職兩周后,美英高級官員為伊朗政變事宜再次進行了磋商,經過反復論證,雙方聯(lián)合制訂了推翻摩薩臺政府、扶植親英分子扎赫迪上臺的計劃,而且還明確指定這次行動由前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兒子、時任中央情報局中東行動處處長的克米特·羅斯福負責。在隨后的數(shù)月中,為了準備政變,克米特曾數(shù)次到伊朗,與扎赫迪等親英分子和中央情報局駐德黑蘭的工作人員會面。經過一番周密的策劃,克米特在1953年6月25日的國務院會議上,向杜勒斯兄弟和其他高級官員呈交了代號為“埃杰克斯行動”的政變計劃,而且順利獲得通過,他被命令盡快實施政變方案。為了順利地實施政變計劃,中央情報局為這次行動專門撥款100萬美元。
摩薩臺對扎赫迪等人的行動并非一無所知,針對反對勢力,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向扎赫迪下發(fā)了逮捕令。摩薩臺還向國王和議會要求特別權利,以使他能順利推行自己的政策,但無奈這時對他的不利因素太多,一些軍隊和部落也參與到政變活動之中,先前的盟友對摩薩臺要求特別權利也深為不滿,而且還有英美兩大國的暗中支持,所以德黑蘭的混亂日甚一日。1953年4月,摩薩臺的堅定支持者、他的警察總長被扎赫迪勢力綁架并慘遭殺害,這時關于政變的傳言已經布滿全城。
國王對發(fā)動政變的支持與否事關重要。7月末8月初,政變組織者派了兩名特使去見國王,以謀求國王的支持,但是沒有得逞。之后克米特親自拜見國王,并把政變計劃和盤托出,國王看到英美兩大國都參與其中,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回旋的余地,于是只好勉強同意了政變行動。
政變的發(fā)生
在得到國王的支持后,克米特加快了政變的準備步伐。8月13日,國王簽署了解除摩薩臺首相職務、責成扎赫迪組織新政府的命令。8月15日晚8點半,根據(jù)扎赫迪的指示,國王衛(wèi)隊長納西里帶人逮捕了摩薩臺的心腹外交大臣和運輸大臣,并且占領了中央電話局。這時摩薩臺提高了警惕,立即招來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里亞希將軍,他們進行了緊急磋商,并采取了一些準備措施。到深夜11點半,納西里到摩薩臺府邸傳達國王詔書,并準備逮捕摩薩臺,但摩薩臺拒絕承認詔書的真實性,聲稱這是反對勢力所為,因此他逮捕了國王衛(wèi)隊長,并下令全城搜捕扎赫迪,而且抓獲了一些扎赫迪的同黨。忠于摩薩臺的部隊和警察很快就設置了路障,一支裝甲部隊也開進德黑蘭,政變遭遇挫折。在得知政變計劃破產后,國王迅速離開伊朗,先到伊拉克,而后又去了意大利。這時扎赫迪也不得不躲進中央情報局提供的安全處。為了挽救頹敗的局勢,克米特不得不再做打算,重新制訂計劃。
針對摩薩臺不承認國王詔書的真實性,克米特及其同伙在德黑蘭街頭大量散發(fā)詔書副本,給人一種摩薩臺抗旨不遵的印象,這在伊朗是違反憲法的。政變者還鼓動其他地方的部隊開進德黑蘭以幫助對抗摩薩臺力量。8月17日,克米特政變籌劃組出資5萬美元,收買一些伊朗人組織了一場大游行,在游行過程中還要求他們高呼人民黨的口號、打著人民黨的旗幟以蠱惑人心,并且還要求他們襲擊禮薩王的陵墓和一些宗教設施。這次游行對市民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引起他們對人民黨的深深恐懼。在這次游行隊伍中,確實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民黨黨員,他們以為游行是人民黨黨部發(fā)起的,所以就盲目的加入其中。隨后幾天這樣的游行接連不斷,搞的人心惶惶,于是摩薩臺就下令驅散游行隊伍,可是這又引起那些不明真相的人民黨黨員的不滿,因此人民黨與摩薩臺的隔閡進一步加深,對政變者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此外,美國的軍事顧問團也向親扎赫迪的部隊提供了急需的軍事裝備,這一點對政變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8月18日晚,摩薩臺掌握的警察向扎赫迪藏身處逼近,克米特積極尋求對策,在他看來,通過賄賂發(fā)動反摩薩臺大游行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因為這時在中下層伊朗人中有廣泛影響的卡薩尼已經與摩薩臺分道揚鑣,所以克米特想利用卡薩尼來組織反對摩薩臺的大游行。兩名中央情報局官員與卡薩尼身邊的阿哈邁德·阿拉邁斯會面并給了他1萬美金,要他勸說卡薩尼組織反政府游行。雖然卡薩尼是否接受了美國的建議缺乏證明,但是8月19日上午在德黑蘭大市場的確發(fā)生了人數(shù)眾多的大游行,游行者襲擊了政府辦公大樓和支持摩薩臺的報紙及政黨總部。與此同時,一支政變部隊占領了電臺并進行譴責摩薩臺、支持扎赫迪的廣播,一位空軍將領則帶兵趕到扎赫迪藏身處,使他從多日的隱居生活中解脫出來。伊朗軍隊總司令部也被政變者占領,之后政變者就向摩薩臺的官邸開進,雙方進行了激烈的交火,造成300余人的死亡,摩薩臺在慌亂中躲進鄰居家,第二天向扎赫迪一方投降,政變取得最終的成功。幾天后國王返回伊朗,親自向克米特表示了感謝,他說:“我把我的王位歸于真主、我的人民、我的軍隊——還有你。”
美國在政變中的作用
雖然英國和一些伊朗人對摩薩臺的倒臺也要負責任,但是顯而易見,美國的插手才是摩薩臺政府那么快倒臺的直接原因。因為早在1951年伊朗就已經與英國斷絕了外交關系,此后英國人大都撤離伊朗,所以在政變中,英國只是一個鼓動者、參與者,作為美國的一個助手而活動,而不是一個有力的領導者,況且它參與制定的政變計劃一開始就遭遇到挫折,之后中央情報局等處的美國官員不得不立即制訂新的計劃和策略,推動了政變的繼續(xù)前行。
在政變中,雖然一些伊朗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他們大都是在中央情報局政變小組的指揮下行事的。政變名義上的領導人扎赫迪在大部分時間內都躲在中央情報局的安全駐地。有關政變的決定、政變計劃、甚至是決定摩薩臺的代替者等諸多事項上,國王事先并沒有被咨詢意見。國王只是不情愿地表示支持政變,而且在政變遭遇初始的挫折后,他就立即飛離伊朗。雖然一些伊朗軍隊支持政變,但更多的是忠于摩薩臺,美國對政變的軍事援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綜上所述,扎赫迪和其他伊朗勢力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難以成功地實施這次政變。
關于美國在這次政變中的作用,美國人自己說的非常清楚。1954年,在美國國會的一次聽證會上,美國國防部軍事援助局局長在關于這次政變一事作證時說:“(在政變)幾乎就要失敗時,我們違反了我們的常規(guī),采取了一些行動,其中之一就是立即(向伊朗)軍隊供應物資……他們手中所持的槍械,他們所乘的卡車,他們駕駛著穿過街頭的裝甲車以及他們借以進行指揮的無線電通訊器材等,完全是以軍事防御援助計劃的方式供應給他們的……如果沒有這項援助計劃,一個對美國不友好的政府可能現(xiàn)在還在掌權。”因此可以得出下述結論:沒有美國的積極涉入,扎赫迪和其他伊朗勢力難以迅速取得這次政變的成功。這次政變是和平時期美國運用秘密行動推翻外國政府的第一例。
政變對伊朗的影響
政變對伊朗國內政治產生的即時后果就是繼任的扎赫迪政府對一切反對力量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鎮(zhèn)壓,在德黑蘭實施宵禁,在集市部署坦克。摩薩臺及其聯(lián)系密切的同事或遭到逮捕,或被迫躲藏起來。一些可疑的人民黨駐地遭到搜捕,一些報紙也受到騷擾或停刊。軍隊和警察對德黑蘭和其他城市中出現(xiàn)的零星示威也給以強勢打壓。到9月底,大約有1400多人遭到逮捕,到年底又有至少700人入獄,大約有3000名被控與人民黨有染的政府職員被解雇,武裝部隊也清洗了一批可疑人員。
政變的另一個后果是產生了一個獨裁政權。在這個政權下,一切形式的政治反對行動都被禁止。這些措施不僅嚴重削弱了民族陣線極其附屬機構,而且曾經反對過民族陣線的人民黨、勞工黨和卡薩尼的組織也受到了壓制,它們再也沒有恢復到摩薩臺時期那樣的勢力和影響。民族陣線和上述其他組織是現(xiàn)代中產階級、工人階級、傳統(tǒng)中下層能夠對國家產生影響的最主要的組織,政變極其后獨裁政權的鞏固因此大大提高了政府對這些階層的統(tǒng)治力度,現(xiàn)代中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嘗試也宣告失敗。
政變的后果之三是埋下了伊朗民眾對美國仇恨的種子。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先前非常親近美國的伊朗政府突然采取了極端反美的外交政策,這曾讓很多美國人百思不解其意,他們搞不明白,美國給了伊朗那么多的經濟、軍事援助,幫助伊朗從一個貧困的愚昧國家發(fā)展成為一個地區(qū)大國,可是伊朗竟然反過來仇恨美國,這究竟為什么?其實這時伊朗人民強烈的反美情緒可從1953年政變找到原由。1953年政變改變了美國在伊朗的形象,之前美國被伊朗人民看作是自己獨立的保障,是自由的化身,是與英俄(蘇)截然不同的正義國家。但是這場政變讓伊朗人看清了美國的真實面目:它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涉別國內政的帝國主義國家。1953年政變推翻的是由廣大民眾支持上臺的摩薩臺民族主義政府,是一個得到廣大中下層人民支持的政府,這樣一個政府卻被一個獨裁政府所代替,人民自是不滿。政變后扎赫迪和國王嚴厲鎮(zhèn)壓人民大眾,使伊朗人民深受其壓迫之苦,而美國恰恰是這個獨裁政權的促生者和堅定的支持者,它理所當然會受到痛恨。況且,國王把大筆的石油收入用于購買美國的武器,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并沒有相應的提高,因此他被伊朗民眾認為是“替美國人服務”的美國的傀儡。伊朗人的不滿在1979年革命時得到總的爆發(fā),這也就不難理解伊朗群眾為何在伊斯蘭革命中及其后那么痛恨美國了。(責任編輯:吾 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