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世界手槍家族中,大多數半自動手槍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槍管短后坐、雙動擊發式結構,背離傳統結構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但德國HK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HK P7式9mm 手槍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
為滿足平暴需要而設計
追溯P7手槍的發展史,則與1972年發生的慕尼黑奧運會事件有直接關系。當年,巴勒斯坦幾名激進分子為了引起國際社會重視巴以之間的民族爭端,采取暴力手段非法綁架了數名以色列奧運選手。事件突發后,西德政府立即成立了專門解決小組。經過調查并確定人質地點后,慕尼黑市警方出動了所有能動員的警力,包括西德陸軍也派出數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前往支援。然而雙方談判最終破裂,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槍戰,西德警方憑借強大的火力和人數上的優勢制服了恐怖分子,但遺憾的是,混戰中所有的以色列選手都遭恐怖分子殺害。
面對如此難堪的結局,事件過后,西德警方進行了全面反思,認為口徑混雜的各種槍支是造成這場悲劇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打擊不力,警方沒有訓練有素的反恐怖部隊。
不久,西德警方成立了第一支專門的反恐怖部隊,即第 9邊防大隊,簡稱GSG9。同時對警用裝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其中包括對手槍的要求。新一代警用手槍的要求是盡可能的小巧;彈匣容彈量最低8發;裝上彈匣且膛內有彈的情況下能安全攜帶;不需操作任何待發機構或保險手柄可立即開火;槍的表面盡可能沒有凸起,以便迅速從腰間抽出使用,而且左右手均能操作;手槍壽命至少達10000發。針對以上要求,有關手槍廠家紛紛響應,研制新型手槍參與競爭。西德警方經過多次測試與分析后,最后選定3種手槍 --德國的華爾特P5、瑞士的西格—紹爾P225(德國警方稱P6)和德國HK的P7,以更換所有的警用手槍。由此,西德警方的手槍市場由P5、P6、P7三分天下。上面所說的GSG9 選裝的就是HK的P7,足見P7的超強魅力。
P7手槍的研制項目是從1975年開始的,設計師是以H· 韋爾德勒為首的HK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沒有參考任何現成的結構,進行了獨創性設計,1976年造出第一支樣槍。后經過鑒定,首批產品于1979年交付警方使用。首先研制成功的基礎槍是P7M8式,該槍的彈匣容彈量8發,空槍質量0.78kg,全槍長171mm,槍高128mm,槍寬29mm,實彈匣質量145g,瞄準基線長148mm,初速351m/s,槍口動能 500J。后來為參加美軍新手槍選型又開發了P7M13手槍。兩種手槍的結構基本相同,均發射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只是彈匣容彈量不同,P7M13裝13發。
構造簡單、動作獨特
全槍主要由套筒、復進簧、套筒座和彈匣4個零部件組成。套筒和套筒座用回火鋼經數控機床加工而成;握把保險/待擊握把片、彈匣和其他一些零件則由高強度鋼沖壓而成;105mm長的槍管連同彈膛作為一個零件由冷鍛成型。槍管內的線膛呈多邊形,閉氣效果良好,保證了火藥燃氣完全作用到彈頭底部,使內彈道性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槍管內膛的殘渣,減輕了對槍管內膛的磨損。這種槍管壽命比常規線膛槍管延長了2~3倍。槍管內的彈膛內壁開有縱向溝槽,以保證正常抽殼。槍管固定在套筒座上,這種連接方式比較獨特,有利于提高射擊精度,且無需專用閉鎖機構,結構簡單也使槍的體積相應得到減小。
P7手槍的自動方式為半自由槍機式,采用比較獨特的氣體延遲開鎖式閉鎖機構。槍彈擊發后,彈頭離開彈殼口部,部分火藥燃氣通過坡膛起始部的導氣孔進入槍管下方的活塞筒內。當套筒開始后坐時,火藥燃氣作用于鉸接在套筒前端的活塞上,這樣火藥燃氣給套筒一個向前的力,就延遲了套筒的后坐,也就延遲了開鎖時間,并減輕了后坐震動,使系統運動平穩。當套筒后坐時,抽殼并拋出彈殼,且壓縮套在槍管上的復進簧。后坐到位后,套筒在復進簧作用下向前復進,同時推彈匣內下一發彈上膛,槍又進入待擊狀態。
發射、擊發和保險機構反傳統設計
射擊時,將實彈匣插到握把里,向后拉套筒再釋放套筒推彈入膛。由于槍上有握把保險,所以只有在壓下握把保險的同時扣壓扳機,才能擊發槍彈。擊發時,采用擊針平移式擊發機構,擺脫了傳統的擊錘回轉式擊發機構,減少了運動部件。
握把保險還有另外一個作用——解脫空倉掛機,即最后一發槍彈射出后套筒自動停在空倉掛機位置。不管有無彈匣,只要再次握緊握把保險,即可壓下套筒卡筍,使套筒復進到閉鎖位置。將套筒向后拉動 10mm,同時松開待擊握把片,使套筒復進到位,即可無聲解除待擊狀態。另外,當槍彈瞎火時,手只需松開并再次按壓待擊握把片,然后扣壓扳機即可再次擊發。此動作單手便可完成。
除握把保險外,該槍還配有跌落保險,手槍不慎脫手落到地上也不會意外擊發。
操作和瞄準方式簡便、易掌握
P7手槍表面非常平滑,沒有凸起。彈匣卡筍沒有突出握把表面和后端面,扳機護圈前端呈弧形,便于兩手握持發射時支撐,所以完全可以作為軍用手槍使用。
握把與槍管軸線成110°角,具有良好的人機工效性,刀形準星通過更換不同準星可實現高低調整,高度數字刻在其底座上,有6.6、6.8、7.0、7.2mm4個高度。照門方向可調。照門缺口和準星均涂有熒光白點,便于在能見度較低的環境下實施瞄準射擊。瞄準基線長達148mm,手槍質心位于扳機后方,良好的平衡性有助于迅速而精確的射擊。
手槍的彈匣近乎垂直于槍管,幾乎可以裝填不同類型的 9mm槍彈。早期型的P7,彈匣卡筍在握把底部,這樣要求使用者雙手操作。后來,彈匣卡筍改在了扳機后方,單手操作即可。
由于武器首次待擊時需要用手的下面3個手指以68.6N 的力向下壓握把保險,這樣可能降低射擊精度,而且射手必須習慣于這種類型機構的操作。但與雙動手槍相比,P7有恒定的19.6N扳機力,學會使用它,應該比掌握扳機力易變的常規雙動手槍容易。
野外分解簡單易行
下壓彈匣卡筍,取下彈匣,向后拉套筒檢查膛內確實無彈。放回套筒到位。向下按壓套筒固定栓,向后拉套筒并抬起,向前取出套筒,形成套筒、套筒座和彈匣3個部件。
為參加美軍新手槍選型開發的
P7M13式手槍
P7M13最早出現于1984年,原是專為參加美國軍用新制式手槍選型而在P7M8的基礎上略加修改而成的,修改之處是把單排8發彈匣改為雙排13發彈匣,以滿足美國軍方要求彈匣容彈量不低于10發的要求。因此對握把與進彈部位以及彈匣內的托彈板作了相應調整,以適應新的雙排彈匣。握把較P7M8厚實一些,手槍質量略有增加,但基本結構與P7M8完全相同。空槍質量0.85kg,全槍長175mm,槍高135mm,槍寬33mm,實彈匣質量285g,瞄準基線長148mm,初速351m/s,槍口動能500J。
雖然此型槍在美軍新手槍競爭過程中最終未能取勝,但仍然吸引了世界上不少手槍用戶的注意,進而在美國輕武器市場也大露了頭角。
其他變型槍可滿足多種戰術需求
除P7M13外,P7式手槍還有3種變型槍,包括P7K3、 P7PT8和P7M10。P7K3式9mm手槍主要不同在于其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無氣體延遲系統,發射威力較小的9mm\"勃朗寧”手槍短彈,供警察使用。通過更換槍管與彈匣可發射 7.65mm\"勃朗寧”手槍彈;更換套筒、槍管與彈匣可發射0.22英寸步槍長彈。
P7PT8是一種9mm特種手槍,發射9×19mm PT(塑料訓練彈)彈,其結構與P7M8基本相同,但無氣體延遲系統。其最大射程為125m,安全距離約170m,25m處彈頭能量小于10J,8m處散布直徑約10cm。該槍主要用于射擊訓練。
P7M10式10mm手槍的結構、外形尺寸和動作原理與 P7M13完全相同,它發射一種國際流行的0.40英寸“史密斯 -韋森”手槍彈,彈匣容彈量為10發。
P7用戶范圍廣泛
德國HK P7式手槍是一種具有獨特結構的現代半自動手槍,其良好的使用性能倍受用戶喜愛。目前除德國警察、軍隊裝備外,在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軍隊和警察也有很大市場,如英國的空降特勤隊(SAS)、新加坡的特警小組、美國的“三角洲”特種部隊(Delta)及一些州的州警都是P7的堅定使用者,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及英國蘇格蘭警局第5處,也將P7列為其探員可選擇的佩槍之一。◆
(編輯/何 懿)
![]() |
壓下套筒卡筍,要保持
套筒開鎖狀態,可通過
“動作1”或“動作2”實現
動作1
動作2
![]() |
向后壓握把保險,壓下套筒卡筍使套筒復進到閉鎖位置
向下壓彈匣卡筍,釋放彈匣
![]() |
向下壓套筒固定栓,向上提套筒
向前抬起套筒,脫離套筒座
![]() |
向下壓擊針的同時,向右轉動90°,可卸下擊針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