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屬粉末注射成型(MIM)技術是一門集塑料成型工藝學、粉末冶金工藝學和金屬材料學等學科于一身的新興制造技術,是將金屬粉末通過注射成型,從而得到精度高、形狀復雜的構件的工藝過程。
MIM技術是由美國加州一家公司于1973年發明的,80 年代初歐洲許多國家以及日本也都花費很大精力投入此項研究,并迅速得到推廣。特別是80年代中期,MIM技術實現了產業化,發展更為突飛猛進。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百余家公司從事該項技術的產品開發、研制與銷售工作,MIM技術也因此成為新型制造領域最為活躍的前沿技術,被譽為“當今國際上最熱門的零部件成型技術”。國外的輕武器零件中,大量采用了MIM技術,如新制造的柯爾特M1911手槍上的扳機、保險、照門等零部件。由于該技術可加工出形狀復雜、結構奇特、體積小、精度高的零件,因此在兵器制造行業中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
1 MIM技術在我國兵器行業的實際應用
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開發粉末注射成型技術,最早應用在航天航空、機械電子等行業,兵器行業的研究開發起步較晚。
2000年3月開始,重慶長風機器廠與五三所、金珠公司、中南大學和英捷公司一起聯合對92式9mm手槍5個形狀復雜的零件(保險、擊錘簧座、槍管套、照門、扳機)采用MIM 技術制造進行技術攻關。2001年11月其小批量產品正式通過了國家靶場的綜合壽命試驗、環境試驗、互換性試驗和安全性試驗,試驗證明用MIM技術制造的零部件綜合性能可滿足國軍標要求,適用于兵器行業。
另外,“九五”期間,我國在箭彈技術研究過程中,運用MIM技術制造箭體與尾翼,并通過燒結工藝使箭體與尾翼結合在一起,提高了箭彈的尺寸一致性、對稱性及強度。在箭彈長度尺寸較原來減小的情況下,質量卻沒有減少,使箭彈的質心前移,從而增加了箭彈的穩定性,增強了箭彈的抗干擾能力。
2 工藝過程、難點及注意事項
2.1 工藝過程
該工藝的基本過程是:將金屬粉末與高分子粘結劑充分混合,并加入潤滑劑,在一定的溫度下混煉成均勻的粘塑性流體,并制成粒料,再通過注射機將粒料注射成具有零件形狀的坯件,經脫脂處理脫除坯件中粘結劑,然后進行燒結使坯件內部高度致密,制成各種形狀復雜的零部件。對于尺寸要求較高的零部件,還需進行必要的機械加工。
2.2 粉末原材料的選擇
MIM技術首先考慮的是材料成分的選擇,考慮到槍械零件的受力狀況和金屬注射成型材料性能的特點,確定一般受力件采用鐵鎳合金即可,受疲勞應變及沖擊應力大的零件(如保險),可用以羰(音t ng)基鐵等為原料的馬氏體時效鋼,跌落試驗證明效果很好。
2.3 模具設計及尺寸控制
槍械零件尺寸精度比較高,一般都要求在0.01~0. 05mm左右,合理確定零件收縮率與模具型腔尺寸很關鍵,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
2.4 混料
9mm手槍的保險采用了“干混+濕混+擠出”工藝。
2.5 注射溫度
注射溫度最佳值為155℃。
2.6 脫粘
脫粘是將注射前添加的粘結劑脫除,它有兩種方式:溶劑脫粘和熱脫粘。前者必須嚴格控制溶劑的溫度波動,否則毛坯易產生裂紋、氣溝等缺陷。后者必須嚴格控制升溫速度及各段保溫溫度、保溫時間,特別是在250℃以前,否則會使產品內部分層,表面開裂起溝。
2.7 燒結
燒結工藝對最終零件的金相組織和性能影響很大,要根據零件性能要求合理控制燒結溫度和保溫時間。
2.8 質量保證要求
由于MIM技術與一般的金屬切削加工技術有著質的區別,在制造過程中可能有氣泡、縮孔等內部缺陷,所以必須有相應的檢測設備和檢測手段以保證內在的質量,如通過“X射線衍射線”等發現內部缺陷等。
將MIM技術應用在槍械制造上,可提高槍械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穩定質量。◆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