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會受到供求關系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但政府仍然操持北京房市的生殺大權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政府在用政策構造好了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后,就應該“退居二線”,對市場的發展起決定因素的只有供求關系和宏觀經濟環境兩個因素,但是時至今日,北京的政府部門仍然在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中扮演“主角”。
利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世達認為,因為北京的房地產市場還處于轉型期,政府的政策因素依然是影響市場的關鍵性因素。黃表示雖然政府的管理,大方向是對的,比如今年北京已經開始實施土地拍賣的政策,“但好像轉型的速度比較慢,跟不上市場的發展。”他希望這個轉型的過程能夠越快越好,不要拖的時間太長,因為“轉型是會帶來陣痛的”。
對于黃世達的疑問,一位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也面有難色,他承認,與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的土地經營工作和市場建設起步較晚,但他也談及苦衷:“土地經營不僅僅是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一家單位就能獨立完成的,它涉及多個部門,包括規劃、計劃、建委、市政、交通、園林、工業等等,必須協調好各方工作才能共同完成”,而且,“由于北京城市地位的特殊性,還需要協調中央和北京當地兩級政府的相關部門工作才能完成”。
很多房地產開發商都異常關心北京土地供應量問題,北京市許多土地都集中在國有大中型開發企業手里和市區兩級國有大開發公司,更有一些地塊已經由相關部門連帶項目批出,這直接導致北京目前可以收購儲備的土地量少得可憐。這位工作人員對此表示,政府已在千方百計地解決土地來源問題,比如正在說服很多大型國有企業外遷等等。
“但這需要做大量復雜而細致的工作,也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他希望北京的開發商們對此能夠表示理解。
除了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像其他任何一個市場環境成熟的行業一樣,北京房地產市場不無例外地會受到供求關系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萬通董事局主席馮侖說:“北京房地產市場現在出現的波動跟海南不一樣,這次它只可能出現結構性的調整,會出現局部性的萎縮,但不會徹底崩潰。”馮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北京的經濟在增長,而且有實際需求支撐”。
而據韓俊峰介紹,根據對幾年來北京市房地產市場的粗略統計,每年北京住房需求量大約是1000萬平方米,而北京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需求量:拆遷戶、經濟收入增加的人、需要改善住房的人、年齡增長需要成家立業、外地來京的人、國外來京派駐的辦事機構、流動人口等等,據此估算,北京市住房需求量的缺口總共約1億平方米,按照每年提供1000萬平方米的供應量計算,北京的房地產業還可以再發展10年。
專家分析說,在經過重新洗牌后,留存下來的將是擁有足夠資金實力的大型專業房地產商,消費者也會在這些年的購房實踐中日益成熟,對買房行為更加理性,童淵據此推論:“在經過調整以后,北京的房市將迎來現房時代,而且北京房地產行業的暴利時代將一去不返。”
在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后,北京房市可能在短期內出現供應量增加,需求減少的局面,但因為存在環境改善、交通和基礎建設加強等利好因素,從長期來看,依然會吸引到新的投資。
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北京房地產業曾經出現一段短期蕭條,形成一根陡峭下滑的曲線,而此前兩年北京房市的空前活躍,又形成一根急速拉伸的曲線。業內人士分析,未來的北京房地產市場將會延展出一條平穩的、緩慢爬升的曲線,房市將告別高速成長階段,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用馮侖的話來說,就是:“前兩年北京的房地產市場是新婚,以后就要開始過日子了,不過,日子也會是一個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