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在李昌鎬、曹薰鉉等韓國大腕紛紛加盟中國圍甲后,另一位棋壇名將林海峰九段與聶衛平九段領銜的貴州衛視隊正式簽約,成為圍甲首位日本外援。
據悉,剛剛被授予日本“2001年優秀棋士賞”的林海峰將以特邀棋手身份參加新賽季圍甲,代表貴州衛視隊在對浙江、深圳、北京和云南隊的比賽中上場。林海峰的“身價”為30萬元人民幣,與李昌鎬等人的每局1萬美元基本持平。年輕的棋迷也許會感到詫異:一個年滿六旬的老棋手,為何身價與李昌鎬持平?一個在中國棋壇早過退休年齡的老將,究竟有何了得?
去年9月,日本新一期名人戰開戰,進入決賽的就是伊田紀基與當今棋壇常青樹林海峰。當時,筆者便寫過一篇短文,認為當今棋壇中眾多的老將中,林海峰是其中最令人敬佩和感動的一位。
進入新世紀,圍棋賽場也似乎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一個又一個的新面孔出現在眾多的棋戰中,他們的出現預示著棋壇新生力量的崛起,預示著正在完成又一輪的新老交替。但是,人們不應該忘記那些仍然雄風不減,寶刀未老的棋壇宿將,他們與流逝的光陰抗衡,用精湛的棋藝、執著的信念不懈鉆研棋道,磨礪新人,展現出棋士特有的精神力量與過人勇氣。
學者錢鐘書先生曾有一番妙論,他認為文學界的新理論新作品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理論舊作品的過時,稱這種現象“正好像家里新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娃娃,他的誕生并不同時等于老爺爺老奶奶的壽終。”而且各種流派完全可以同時共存,和平競賽。這完全可供當今未老先衰,未老而欲退的棋手借鑒;新舊交替固然不可逆轉,但新人輩出,卻并不意味著老將只能無所作為、激流勇退。至少在圍棋賽場上,一個職業棋手可以拚搏的時間機會要多得多,不輕言放棄,才能超越自我。
一、圍棋泰斗的得意門生
林海峰1942年生于上海,祖籍寧波,1946年隨家人遷居臺灣。10歲只身東渡扶桑。1955年13歲時即獲職業初段,23歲時成為日本棋壇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名人”。此后更是在無數棋戰中登頂,是圍棋界屈指可數的“超一流”之一,至今仍活躍在第一線。在林海峰的圍棋生涯中,吳清源名為恩師,但與他卻情同父子。
1951年8月,吳清源來到臺灣,便遇到了他的第一個圍棋弟子。當時,臺灣棋界邀請吳清源的一個目的就是請他判斷一位少年棋手的實力。這位少年年方十歲,卻沉著堅韌,被臺灣棋界譽為奇才。這位少年便是林海峰。
吳清源與少年林海峰的“試驗棋”在擠滿近兩千人的公會堂進行。在如此多的觀眾面前對弈,可見當時人們就對林海峰寄予了巨大的希望。此局是吳清源授林海峰六子。局勢幾經轉化,最后吳清源在林海峰的領地中施展手段,得手后獲一目勝。林海峰嘆服道:“先生的棋果真是硬梆梆的。序盤時我簡直不知道下的是什么棋,等發現走的不對勁兒了,才終于將吃奶的力量使出來。”
而吳清源對林海峰的評價是:“假如盡早地送至日本留學修業,想必會有出息。”由此,林海峰與吳清源結下了師徒緣分。1952年10月,胸懷躋身一流棋士的遠大目標,林海峰遠渡重洋,來到日本。
林海峰成為院生后,每天往返日本棋院,開始了圍棋的修業。為了方便到棋院下棋,林海峰幾次搬家,并沒有生活在吳清源的家中。但吳清源卻時刻不忘指導弟子的責任。吳清源曾在自傳中稱林海峰是其漫長的圍棋生涯中唯一的弟子。吳清源雖未能將林海峰留在身邊,但從林海峰成為初段一直到晉升三段為止,吳清源始終對他進行了對局譜的函授教育。吳清源就是將林海峰寄來的對局譜仔細研究后,加以修改與評論,再寄還給他。這些教誨讓林海峰受益菲淺,林海峰晉升初段之后戰績輝煌,升段速度之快令入瞠目結舌。林海峰坦言:“這是由于師傅的函授教育,才使我養成大局觀,得益匪淺。”
后來,吳清源遇到摩托車禍,因后遺癥而在第四期名人戰循環賽中一敗涂地。那時林海峰卻在同一循環賽中一鳴驚人地獲得了優勝。在最后的挑戰賽時,林海峰勢如破竹,打敗坂田名人,雄姿英發地就位為新名人。當一代大師漸漸從摯愛的圍棋第一線淡出時,他的弟子林海峰已一躍而就任于名人之位了!這是林海峰對于師恩的最好報答:讓恩師吳清源又看到了后繼有人的希望。作為棋壇泰斗,吳清源匆匆謝幕;作為大師門徒,林海峰如日東升。
林海峰1965年升為八段,同年擊敗坂田榮男九段,獲第四期“名人”,時年23歲,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名人”。至1973年9年間7次奪得“名人”。1967年升為九段。1968年又擊敗坂田榮男,獲第二十三期“本因坊”頭銜,成為第二位同時獲得“名人”和“本因坊”稱號的棋手。1973年擊敗坂田榮男獲第二十一期“王座”,1975年奪得第十三期“十段”。1970、1974、1978年獲第十七、二十一、二十五期“NHK”杯,1975、1984、1987年三次奪得“快棋選手權戰”冠軍。1977年又獲第二期新“名人”戰優勝,共獲“名人”八次,創下紀錄。
1979年獲第一期“鶴圣”。1983年在第三十八期“本因坊”戰中三連敗后四連勝,擊敗趙治勛九段重奪“本因坊”。1989年又擊敗趙治勛,獲第十五期“天元”,至1993年五連霸,獲“名譽天元”稱號。
1990年獲第九期“NEC杯”快棋賽冠軍,第三屆富士通杯世界圍棋錦標賽冠軍。1992年再奪第十四期“鶴圣”。1994年贏得第十九期“棋圣”。1998年獲第二十期“鶴圣”。在名人戰、本因坊戰循環圈中出場六十多次,被譽為“長青樹”。回首半世紀,當初的小小少年,今天已白發蒼蒼;昔日的棋壇王者,如今也步入暮年。林海峰能夠縱橫棋壇,勿庸置疑,就是緣于與吳清源的那局授子局,就是緣于與吳清源從棋藝到做人的全面哺育。
二、“二枚腰”的威力
林海峰在日本棋壇素以棋風頑強,以韌勁十足、善走厚勢打持久戰著稱,被譽為長距離競賽的王者,有“二枚腰”之美稱。
“二枚腰”一語來自相撲。有位相撲手,技藝并不出眾,但別人總弄不倒他,因此被稱為“二枚腰”,意思是有兩個腰。后被日本圍棋界借用過來。
對于林海峰“二枚腰”威力體會最深的是素以堅韌聞名遐邇的趙治勛。趙治勛少年時初到日本,林海峰就和趙治勛下了一盤讓五子的公開快棋,因此,趙治勛對林治勛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而這也許是因為一種潛意識:雖然南朝鮮跟臺灣相距很遠,但在日本都是外國人,兩者都有背井離鄉闖天下的追求與理想。
但對于林海峰的強大,日本棋界還是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當林海峰戰勝坂田先生的時候,就有人開始稱林海峰為“二枚腰”,還說林海峰“專挑壞棋贏”。新聞界對那次比賽也是這樣報道的。還有人竟然以“揀勝利的人”之類的話來挖苦林海峰。但只要好好地打一下林海峰在名人戰和本因坊戰中擊敗全盛時期坂田的棋譜,這些話中的謬誤便不攻自破。這些棋戰中,林海峰全勝的好局占壓倒的多數,全敗卻幾乎沒有,戰敗的情況大體上是由于失誤。至于“專挑壞棋贏”的說法,簡直是顛倒事實。
在林海峰、石田芳夫雙雄并立的時代,對林海峰也有過同樣奇怪的誤解。盡管石田戰勝了林海峰,卻不說“石田的二枚腰”。林海峰負于石田以后,才開始說林先生厲害。而且,在林海峰以三連敗四連勝的大逆轉報了一箭之仇時,評價往往還是石田強。
林海峰的強大是在對手吃過一次又一次苦頭之后才被承認的。坂田榮男號稱棋壇剃刀,棋風犀利,對局每多妙手,令對手防不勝防。但他遇上了林海峰
則是另一番景象。林海峰的棋,如同他的名字,象大海一樣寬廣,似山峰一般堅韌,狂風暴雨不為所動,雷電霹靂也無可奈何。坂男落敗后曾說:“未遇見妙手,不知不覺中就落了下風。”多次較量后,坂男才承認:“作為勝負師,林的性格與人迥然不同,其韌勁和量度近乎高川,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藤澤秀行與林海峰多次在大賽中交手,對于林海峰的力量,他體會最深:“林群確實利害,其韌性與頑強讓人生畏,在這方面坂田也不會強過他。”正如時下人們對于李昌鎬的評價一樣,李昌鎬對局也少見妙手,但他的堅韌與頑強成為戰勝各路強敵的不二法門。這就足以證明圍棋作為人的智慧與精神并重的競技項目,在一流高手間的較量中,技藝的高下已降至第二位,精神作用、性格情緒等因素往往成為左右勝負的最大砝碼。林海峰在日本棋壇征戰40多年來,參加日本和國際正式比賽,下棋總數逾2000盤,贏了1200余盤,在絕對勝數上超過了已于去年引退的坂田榮男的1150余盤,保持著迄今為止的棋壇紀錄。
人們對他最近的一次“二枚腰”功夫的施展不會陌生,這次表演的舞臺是2001年6月3日的富士通杯。在八強賽中,中國棋手雙料棋王俞斌與林海峰相遇。
一開盤,年近六旬的林海峰便以變相的中國流開局,俞斌則應對以二連星。布局時,俞斌在右邊扳出。但被林海峰三繞兩繞化解掉了。中盤時,林海峰被俞斌吃掉兩子,但林海峰在中二路掐吃伏擊,使俞斌一下子處于被動。隨后,俞斌在右邊的戰斗中又有幾手處理不妥,右邊出現了死活問題。
戰至中盤,俞斌下出了用意模糊一子。老當益壯的林海峰立即出擊,完成了對俞斌右路的封鎖,形成了劫殺。俞斌無奈只有棄掉右邊。這一棄,俞斌的損失有80余目之巨。但俞斌并沒氣餒,又在左上形成廣闊外勢與林海峰周旋。
此后,雙方你來我往殺得異常兇猛,難解難分。官子階段,雖雙方有些小的出入,但俞斌應對有誤,再次被林海峰騰挪得手,局勢難顯明朗。
在雙方殺得勝負難辨的時候,現場講棋的馬曉春以為俞斌這盤棋贏定了。但結果傳來,令馬曉春大惑不解———俞斌以一目半失利。此局,林海峰序盤下得十分精采,早早占據優勢,隨后俞斌頑強反撲,形勢一度不明,但最終堅韌的林海峰取得了勝利,就這樣,59歲的林海峰打入了第14屆富士通杯四強。普通人年近六旬,多數已老態畢露,精力不濟。而在長達一天的比賽中,能戰勝中國正值盛年的頂尖棋手,林海峰棋藝的精湛、頑強的斗志、執著的精神可見一斑。
三、不變的中國心
2001年8月,在參加貴陽圍棋文化節之后,林海峰在回上海飛機上透露了在上海買套房子的想法。
也許是祖籍在上海的緣故,林海峰對上海的感情似乎格外深厚。而了解林海峰的人都知道,多年海外生活,并未改變他對祖國的一往情深。
林海峰10歲時只身前往日本,開始了他的棋士生涯。由于圍棋在日本的特殊地位,作為一名專業棋手不加入日本國籍是有諸多不便的。各種專業棋手的比賽,按日本棋院規定,不準外籍棋手參加。為了圍棋他加入了日本國籍。但是他時刻沒有忘記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中國人的血。他娶了一位大陸血統的女子為妻。除了圍棋,他最喜歡的是中國文化,《三國演義》他百讀不厭,而且中文版、日文版對照著讀。他曾說,從《三國演義》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對他的棋藝也有十分深刻的影響。
前不久,他的長子林敏浩及兩個女兒利用暑假前往北京,其“任務”是領略中國的文化,學習中國的語言,長進一下圍棋。兄妹三人小時候,就經常聽父親林海峰給他們講《三國》、《水滸》、《西游記》里的故事,教他們背誦“床前明月光”。為了讓孩子們不要忘了中國,林海峰送長子林敏浩上了學費較高的私立“東京中華學校”,因為這個學校用漢語、日語授課,也講唐詩、宋詞、元曲。林敏浩的漢語很標準,不僅不帶日語味,連“閩南”味也沒有,因為他從小就有條件學習到十分正規的漢語。
林海峰說:“圍棋源于中國,作為中國人的后代有責任把圍棋更發揚光大。”林敏浩作為一名職業棋手是不夠格的,但搞普及、推廣沒問題。林敏浩高中畢業后,便到東京的一所大學專攻英語,以便畢業以后到歐美去推廣普及圍棋。這是林海峰對愛子的期望,也是他為圍棋發展的一片苦心。
日本棋壇馳騁幾十年,林海峰并未收徒授業。1988年,林海峰回到臺灣,如同他的恩師吳清源當年將他收作門徒一樣,林海峰將年僅10歲的張栩帶到日本學棋。張栩在林海峰家里住了4年多,棋藝突飛猛進,如今鋒芒初露,成為日本年輕棋手中的佼佼者。在林海峰看來,能夠收一個中國弟子,能夠將源于中國的圍棋發揚光大,是對恩師和自己的祖國最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