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主要從價值取向的角度,談到了中國武術和競技運動的差異,現在我想從方法原則的角度,再深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先從西方武技校技的區分體重級別和中國武術校技的不區分體重級別談起。
區分體重級別,是西方武技以及包括摔交、舉重等其它重競技運動項目的競技特點;不區分體重級別,是武術擂臺比武的競技特點。這二者的區別和存在,并不是偶然現象,其中必然蘊涵著不同的重大的文化意義。
西方技擊運動強調競爭條件、規則的平等,“費厄潑賴”和“誠實游戲”的原則是競技運動的靈魂。由之決定,競技運動堅持公平、公正的比賽,要制定比賽的規則,雙方的先天條件大致相同,所使用的手段也要相同。即我具有的,你也應當具有;我可以使用的,你也可以使用。因此,西方技擊運動承認人身體條件的差異,承認差異即是強調強弱,并要區分這種差異和強弱,在區分開來的大致身體條件相當的人群中,使用相同的手段進行較量,決出勝利者。競技運動的這一原則,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同等條件競技原則”。依照這一原則,西方技擊運動必然地區分體重級別。
武術強調競爭機會、結果的平等。武術雖然承認身體條件的差異,但卻認為差異只是不同,不承認差異就是強弱,并且調動一切手段來消除差異。你具有的,我不一定具有;但我使用的,你不一定會使用。身體條件差別很大的人,使用不同手段,也能進行較量。這樣,矮小的、瘦弱的、力量小的人,往往也能成為勝利者。武術的這一原則,我們可以將之稱為“不同等條件競技”。依照這一原則,武術擂臺競技或私下比武必然地不區分體重級別。
西方競技運動講“費厄潑賴”、“誠實游戲”原則,因為它的前提是把身體條件不同的人區分開來了,身體條件相同,當然可以實行同等條件競技。同時,也只有這樣才公正;中國武術講“謀略制勝”、“智取巧取”,因為它把身體條件不同的人合在一起了,身體條件差的人,當然只有靠手段來彌補,于是只有實行不同等條件競技。或者說:競技運動肯定人先天條件的不平等,于是用同等條件競技來造成一種平等;武術則認為人是平等的,用不同等條件競技來肯定助成這種平等。
中國武術器械眾多的主要原因,可由武諺“古人創器,必有一意”得解。古人創立一件武器,其意義都是為了破另一件武器。拳對拳(拳擊),腿對腿(跆拳道、法國踢腿術),跤對跤(古典式自由式摔交、競技柔道),劍對劍(擊劍),那是西方競技運動同等條件競技的原則,中國人不習慣。鐵馬之陣夠利害了,但何必也用鐵馬之陣去抵擋呢?硬碰硬的方法,在中國人看來太笨。更何況要是沒有鐵馬之陣呢?用絆馬索、用鉤鐮槍多好!敵人躲在盾牌后,遮掩嚴實,手揮大刀,滾地而來。何必也用大刀盾牌去硬碰呢?用三節棍、梢子破他的盾牌。多聰明、利落的方法!槍乃諸器之王,棍乃藝中魁首。槍法、棍法變化多端,槍棍的威力從來為武林所重。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武林豪杰在破槍破棍上殫精竭慮,傷透了腦筋。但破槍未必一定用槍,破棍未必一定用棍。雙刀、虎頭鉤、鴛鴦圈、日月輪,是專門對付槍棍的器械,擒拿纏拉槍棍,它們得心應手。
不同等條件不僅包括不同的拳法、不同的器械、不同的方法技術,也包括突然地、隱蔽地、偷襲式地使用這些拳法、器械、方法技術。有朋友想貶低武術,對我說:練武術有什么用?在重慶朝天門碼頭,他曾親眼看見有位外地大漢和一瘦小當地青年發生了沖突。大漢吼聲如雷,說自己一身武功,千斤力士,你敢惹我?邊說邊抓起一塊磚在頭上砸做粉碎。正在磚做粉碎的當兒,瘦小青年不知從哪里抽出一把刀子,不聲不響一下扎送進了大漢肚子。聽完故事,我告訴這位朋友:他弄錯了,其實真正懂武術的,恰巧是這位瘦小青年,而非大漢。
不同等條件競技的方法既是武林共識,那實際上雙方都在使用,擴展到極端,就是攻擊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較力、較技、較功夫,往往成了較巧、較狠、較陰謀。武諺講“斗智不斗力”,武術的較量,與其說是斗力,不如說是斗智。或者說斗智成分,大大超過了斗力成分。拳諺有“一狠二毒三功夫”的說法,技術是排在了最后的。
田忌賽馬總輸,孫臏出了這么一個計策:“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結果田忌果然大勝。或許我們從來也沒有去深想過:賽馬是競技運動,既然是競技運動,那就應當是上駟對上駟,中駟對中駟,下駟對下駟,方才合于競技運動的原則。幾千年里我們一直津津樂道于這個故事,恐怕并不僅僅是佩服孫臏的戰術,而是我們熟悉武術不同等條件競技的思維。仔細想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三十六計種種,比這田忌賽馬還要厲害得多。
阮紀正先生說:中國武林從來是只知道立生死文書,不知道制定規則。難怪阮先生這么說,因為武術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競技武技的禁擊部位,恰好就是武術的主要攻擊部位。私下比武打傷了怎么辦,各自抬回去完事,這就是民間武林說的“打死不報官”。
所有的技術問題說到底都是文化問題,武術技術基于武術原則,武術原則規定武術技術。當然也不是我們中國人特別陰毒,歸根到底是各自民族文化的不同的社會平等觀決定。
武術雖然有競技成份,可部分提出作為競技項目,但武術整體卻無論如何不是一種競技運動。你身高力大,打不過我就撩陰,怎么比賽呢?長槍對日月輪,空手奪白刃,又算什么運動呢?徒手打不過就操家伙;器械打不過就放暗器;今天輸了三年以后再來;自己沒打贏,可以搬師傅教徒弟;打死了也不打緊,再過十八年又是一條好漢;老子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符合武術方法,但卻不符合運動的平等、公正、誠實原則。
中國武術相對于其它民族的武技,之所以敢稱莫能望其項背,既在于其內容的廣博宏大眾多,更在于其技術的精細精妙精巧。武術整體技術,復雜存在,系統構成,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能被改造成為競技運動,而只能通過別的途徑和方法保存。即便部分改造為競技運動項目,難度也相當大。這有待于我們糾正錯誤,廣開言路,群策群力;有待于我們做扎實、細致、艱苦的試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