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外金融領域較為引起關注的熱點在于,美聯儲降息和我國QFII出臺的話題。美聯儲在去年11次大幅度降息的基礎上,11月6日例會決定實施今年的第一次再降息舉措;但隨后歐洲央行例會并未隨從美聯儲調整利率,而是繼續維持利率穩定,致使美歐利率差異明顯加大,從而市場呈現美元再現走跌、歐日匯率走強趨勢;尤其是歐元匯率躍上1美元平價水平,進一步上升為1.0199美元水平;國際資本流動趨勢逐漸傾向于利率相對高企的歐元,而有所冷落美元資產。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頒布了醞釀許久的我國QFII,即“合格海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正式出臺,進而使得國外投資者可以參與買賣我國國有企業的證券與債券,這不僅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投資理念、方式及技術發展水準逐漸與國際化水平接軌,也是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重要體現,是我國資本市場最終全面開放的有益嘗試。
國際國內兩項具有影響、且有一定聯系的動作,不僅都涉及資本流動,而且對于世界與我國經濟金融發展,都具有一定牽動,經濟全球化已經使得國別區域經濟的連帶愈加緊密。
一、美歐利率調整與國際投資趨勢的分析與判斷
近期從國際市場影響匯率走勢看,集中于美聯儲與歐洲央行的例會抉擇;尤其是美聯儲11月6日的降息舉措,這不僅對美元,更對未來匯率趨勢具有重要干擾與影響。美聯儲的降息具有三個特點:首先是預料之中,又超出預期,主要是點數高于預期;其次是達到兩年來累計的第12次降息,而今年是首次;最后是在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共和黨獲勝影響下,明顯的政治優勢鋪墊表露十分明顯。但是,無論從美國經濟實際,或政治環境看,美聯儲此次降息弊多利少,相對負面的打壓進一步加重,適得其反的結果將會逐漸顯現。而歐洲央行維持利率穩定也具有較為艱難的阻力與壓力,不樂觀明顯突出。
1、美國利率抉擇的不恰當突出
抉擇中的被動加大——依據當前美國經濟形勢,美聯儲降息或許是無奈所致,冒險性中將加大被動,甚至可能加重心理恐慌。如果從美聯儲嫻熟而有尺度的把握風格看,利率無效率,乃至見底的狀況,以及利率對經濟作用與影響的弱化,美聯儲似乎不應再度采取降息行為,美國經濟目前所需要的是時間磨合和市場調整;尤其是信心的維持;面對國內外政治氛圍與社會環境不穩定的加大,美國經濟政策的相對穩定,或應對結構性周期的自然磨合,將是其維持經濟的重要依托。從這一角度看,美聯儲降息似乎不夠恰當。
調整中的信心憂慮——但是美國經濟實際狀況的明顯下降,尤其是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遠超出第二季度的表現,并沒有明顯拉動或刺激美元投資走強,進而表明美國經濟憂慮尚未排除憂慮與恐慌性。而相對于經濟調控而言,貨幣政策的強中走弱,已經嚴重影響和沖擊投資信心,加大投機氛圍;財政政策轉向不利的條件,財政赤字已經減弱甚至使政策調整面臨愈加艱難的局面;因而似乎惟有利率舉措,或許可以刺激或拉動經濟有所變化,而市場投資者的呼吁,使美聯儲冷靜思考有所干擾與渾濁。因此,美聯儲采取了一年來的首次降息舉措。
調控中的依托艱難——然而,當前美國經濟目前不僅受到政策不恰當的制約,而且更有政治性因素的較大干擾。因此,伴隨美聯儲降息,美國現任共和黨中期選舉獲勝,使得美國政壇少有的一黨同時控制白宮與國會的有利局面,為降息形成政治有利的鋪墊。雖然美聯儲降息暫時刺激股市或投資氣氛,但是對于心理穩定或信心依托,卻愈加不利;調控條件與空間的進一步減小,未來不僅將可能進一步傷害投資信心,而且隨著戰爭因素的若隱若現,對美國經濟實質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利率下調所帶來的心理憂慮將會進一步加大,美國經濟走向悲觀愈加可能。
2、歐元利率穩定中的壓力較大
除美聯儲的降息引起關注與重視外,歐洲央行隨后的例會,維持利率繼續穩定,也值得分析與探討。尤其是伴隨歐元匯率再度上升至與美元1:1平價的水準,而實際經濟面或政策面的弱化或分歧,愈加不支持歐元匯率明顯突出,歐元的風險問題應值得警覺。
目前的世界經濟環境與氛圍,歐元區自身的條件與狀況,相對于歐元區不利在增多,但歐元卻逆向走強,其中重要的是投機性的推波助瀾,同時也具有政策面的運用與技巧因素。從歐元區的實際表現看,近期并沒有利好因素推高歐元,而經濟基本面的弱化和政策面的爭執分歧,都是歐元走強的阻力;惟有與美元利率的差異,是歐元匯率相對有利的依托;因此,從歐洲央行利率未動的抉擇中,可以看出歐元區面對的國際不諧和、國內不諧調與政策不匹配、難抉擇十分突出,主要依據在于以下三點分析:
歐元區通貨膨脹壓力不減——歐元區受到自然災害以及國際環境相對惡化的影響,進而產生經濟收縮和市場風險加大的表現,已經十分明顯。尤其是歐元區中最大的德、法、意三個國家,面臨較嚴重的財政超標問題,而其它國家也一直被困擾其中。歐元區財政支出逐漸擴大,最大經濟體的德國預期今年將嚴重超標,達到3.8%;同時德國經濟增長卻下調為0.7%,原預計為2.1%,進而使得歐元區經濟穩健面臨新的挑戰與壓力;而當前歐元區經濟運行中最大的困擾是,直接開始受到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夏季水災之后的恢復與重建,導致食品等相關價格的不斷上漲的壓力,不僅嚴重抑制消費,而且加大通貨膨脹上升壓力,歐元區9月份的通貨膨脹率為2.1%,10月份再上2.2%,已經連續三個月超出歐洲央行設定2%的上限,潛在的風險依然不可忽視;況且,歐元區通貨膨脹水平的較大差異,將愈加不利于政策協調,其中最高的是愛爾蘭,為4.2%,最低的為德國,僅為1%。經濟不景氣中通貨膨脹壓力,將愈加不利于調整與協調。
歐元區石油負擔阻力難減——伴隨歐元區財政支出擴大、國際石油價格的較大跳動與波動,使潛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并難以排除。近期美國能源專家作出了更為悲觀的預期,明年第一季度石油價格有可能達到80美元,最低為50美元。雖然這種預期過于悲觀,但值得警惕油價的上漲與波動,而對于歐元區且更為重要。從歐元近4年的運行發展看,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已經是歐元波動中重要而敏感的因素。歐元下跌中的最大干擾,正是石油價格的推波助瀾。歐洲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和生活水準都相對較高,其對石油消費的依賴又比較嚴重,石油作為其重要的進口項目,對于經濟與消費的影響,是歐元區通貨膨脹乃至匯率的重要干擾因素。
歐元區政策協調分歧未解——面對經濟下降、通貨膨脹上升、石油價格波動等相關因素的不利影響,對于自身經濟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節,更具不確定的分歧,主要焦點在于財政赤字超標的壓力與爭論,進而對經濟協調與貨幣合作具有重要影響。經濟增長的較大差異不僅不利于經濟利益的一致,而且對于政策取向或技術指標更具影響力。因此,歐元區短期面臨的壓力大于機遇。
二、我國QFII舉措引起金融改革的思考與借鑒
我國QFII舉措的正式出臺,無論從政策或觀念角度看,都表明我國金融改革加快步伐與速度,中國金融與國際接軌愈加貼近。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證券市場的改革思路與舉措愈加積極,逐漸顯現開放型趨勢;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成員,尤其是借鑒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發展的經驗教訓,證券市場發展效益與規模、速度,對經濟推進和刺激作用愈加明顯,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現的更為突出;證券市場開放速度加快,不僅有自身經濟和市場的需求,同時更重要的來自于國際環境資金需求的促進,進而不僅可以成為促進經濟發展金融開放的窗口,同時也可以導致風險甚至危機,給予投機炒作空間和機會。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1999年的巴西金融動蕩都是較好的例證。
面對當前動蕩與不確定的經濟環境和金融條件,尤其是面對我國金融開放的實際問題,借鑒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發展的進程與速度,我國證券市場此舉應注重三個方面的協調與匹配:
1、開放時機與速度的抉擇——證券市場的直接經濟作用與意義在于推進經濟發展,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搞活國內經濟,增強經濟實力,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資金作用與效益則更為突出,但是開放的時機應以國內經濟環境為主,觀察國際環境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反思,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證券市場開放過程更多則是來自外部的壓力與誘惑,過急、過快的開放資本市場其中包括證券市場,給予投機空間,加大風險伏筆,對金融和經濟負面影響加大。
2、配套規則與法制的完善——這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開放中最大的差異與借鑒,當然其中不公平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關系與秩序具有密切聯系。發達國家也經歷了多年長時間的摸索才開放資本市場,而隨后則急切敦促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其中自身經濟利益的需求是首要主旨。而發展中國家則在開放資本市場中過于急躁和草率則是最大的教訓,主要是相關配套而完善的市場規則與法制原則不健全、不規范,監管機制和管理原則漏洞與弊端成為投機的隱患,這也是亞洲金融危機最為深刻的教訓。
3、國情需求與國際環境的緊密——在經濟全球化發展日益快速的環境下,一國經濟狀況與趨勢對國際環境變化的反應愈加明顯,聯系日益緊密。因此,一國在開放與改革中必須重視國際環境的趨勢與潛在的變化;同時國際環境的波動與調整,對一國開放與改革也具有重要影響甚至沖擊。尤其是當今金融聯動效益愈加突出,金融市場價格與心理的連鎖性對任何國家或地區都必然具有連帶影響。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應依據自身需求與實際狀況適度開放,而不能只順應國際潮流,忽視自身狀況,有違于開放目的,并對經濟被動和不利形成負面影響,則是得不償失。
國際資本流動的基礎是一國自身的經濟基礎、經濟實力和投資政策取向的綜合反映,同時金融格局的趨同化、無形化以及連動性,對資本流動方式和速度有著較大干擾刺激作用,而作為國際資本流動作為直接和重要的形式——證券投資獲利與靈活明顯上升。近年國際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看,美國及西方國家仍然占有優勢,而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經濟已經明顯擺脫了金融危機的沖擊,股市的恢復上升十分明顯。尤其是QFII制度將會對我國證券市場融資和穩定具有支持意義,不僅可以吸引資金,而且可以促進技術與操作層面,以及政策調控層面市場化、國際化、標準化、法制化的提高與完善,為資本項目的進一步開放,乃至全面開放提供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