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北京大學哲學系前主任朱德生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的北大課堂上曾經說過大意如下的一段話:如果哪位哲學老師能用幾句話清清楚楚、毫無疑義地告訴你哲學是什么,那他一定不是一位好老師和哲學家。對于朱先生的這段話,當時受課的學生大多頗感驚愕和振奮:這不是對那時中國哲學現狀的大膽而強烈的批判和抗議么?因為當時的各種哲學原理教材中幾乎只有一種像法律條文一樣的、學生人人都必須不加思考牢記于心的哲學定義。驚愕之余,那些頗有哲學慧根的學生們便大發感慨:看來對于“哲學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還真是“難得糊涂”!
如果衡諸這樣的標準,新近出版了《哲學是什么》一書的胡軍教授是否算得上一位好的哲學老師或哲學家呢?我們暫且不管這本書本身的內容,先看看讀者的反應。這部以人文素質教育為目的的教材于2002年8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印行,9月即登上風入松書店的銷售排行榜第一名。另外,有不少讀者在閱讀本書后,紛紛致電或致信本書作者。有位讀者在電話中說,未讀本書之前,不知哲學為何物;讀本書時,似乎恍然大悟,確知哲學為何物;及至讀畢閉目沉思,又不知哲學為何物。昔者,有禪僧于山水中求道,經歷了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復是山,看水復是水”的悟道過程。看來這位讀者與本書作者一樣,都是道中人——稱本書作者為道中人也是出自一位讀者的肺腑之言,筆者在此不敢掠人之美——對于哲學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他同樣經歷了從糊涂到明白再到糊涂的哲人悟道之路。
那么,哲學是否真是完全不可說之物呢?非也。當胡軍教授宣稱哲學就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或智慧、是對于人生系統的反思的思想、是美好且有意義的生活的向導、是吾輩不停地行進于其上的一條道路、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愛智慧、是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求道以提升境界的境界之學時,他不是在對“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有所言說,而且所言都相當明確清晰嗎?然而,這些言之鑿鑿的論斷都不是封閉和獨斷的教條,而是開放的、是與讀者和作者自身的心靈交流對談的結果。作者深知,人之所以為人者,只在人的那一點靈明,也就是思想,而思想的本性則是自由和獨立。強迫秉有自由和獨立之本性的思想接受某種獨斷的教條式的關于什么是哲學的答案,其結果當然只能是適得其反。
“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之所以可以切入,還因為吾輩可以在哲學史中獲得豐富的思想資源。胡軍教授駕輕就熟地在中西哲學史中,選取了一些他認為最為重要、也是最令哲學史上的那些巨人們魂牽夢繞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介紹和分析,引領讀者思考哲學為何物。此種方法之所以可行,乃在于哲學家們所提出和試圖予以解決的問題,最能體現哲學之本性。當然,應該指出的是,作者所選取的這些問題似乎大多可以做知識論化的處理。如果讀者了解胡軍教授是一位在知識論領域里辛勤耕耘多年且卓有建樹的哲學家,一定會增加對胡教授的這種處理方式的認信。在向讀者展示了這些能體現哲學之本性的問題之后,胡教授不吝于金針度人,更在哲學方法論的寶庫中,選取了中西哲學家們最常用的幾種方法,如懷疑方法、分析方法、歸納方法和智的自覺。正是在對這些方法的得失之品評中,我們看到,胡軍教授似乎從當年王國維所說的可信的西方哲學轉向了更加可愛的東方智慧。
《哲學是什么》 胡軍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10 定價: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