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地武器是指攜帶鉆地彈頭(又稱侵徹戰斗部),用于對機場跑道、地面加固目標及地下設施進行攻擊的對地攻擊彈藥,其一般由載體和侵徹戰斗部組成。載體一般為巡航導彈彈體、航空炸彈彈體及火箭,甚至洲際彈道導彈等,其運載功能是使侵徹戰斗部命中目標,并在末段達到足夠的速度。侵徹戰斗部由內侵徹彈頭、高爆裝藥和引信組成,侵徹頭一般為高強度鋼或重金屬合金材料,采用破片殺傷方式,引信通常為延時近炸引信或智能引信。侵徹戰斗部一般采用大長徑比,因武器攜載能力限制,其直徑一般不超過50厘米,此外,為進行精確打擊,彈上還裝有控制、導引系統。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使用剛研制成功的GBU-28型激光制導侵徹炸彈,對伊拉克境內的地下目標進行了兩次打擊,效果良好。在最近對阿富汗的空襲中,美軍又使用鉆地武器對塔利班武裝隱匿的洞穴發動了多批次攻擊,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美軍武器庫中的鉆地武器品種和數量已經越來越多,使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已經成為其打擊地下目標的主要手段,也引起了各國軍隊的高度重視。那么,究竟什么是鉆地武器?它有什么特點呢?
其實也不是新玩意兒
很多人都認為鉆地彈起源于海灣戰爭中美軍臨時改裝的GBU-28型激光制導侵徹炸彈,但實際上早在二戰時朗,盟軍就曾嘗試過發展鉆地武器。二戰中盟軍中最接近于鉆地彈的武器是英國的\"雙層柜\"(Tallbay)和\"巨響\"(GrandSlam)炸彈。但這兩種炸彈都是炸彈中的巨無霸,只有極少的飛機可以運載,而且當時轟炸機投彈精度很低,其在試驗中從來沒有投中目標,就更別提鉆入地下工事了,因此很不實用。直到二戰結束前幾個月,英國皇家海軍終于研制出一種用來攻擊潛艇的火箭推進炸彈\"迪斯尼\"(Disney),它在爆炸前可以鉆透5.8米的加固混凝土,但由于戰爭很快結束,其終究還是沒有派上用場。戰后,美軍吸取教訓,對鉆地武器開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其彈體材料及結構、引信技術和鉆地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試驗,這為以后進一步發展鉆地武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期間,世界其他國家也開發了形形色色的鉆地武器,但都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直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才出現了對付地下深層工事的真正意義的鉆地彈,并很快發展成為新的武器家族。可見,鉆地彈其實也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兒。
兄弟姐妹也很多
鉆地彈按功能可分為反跑道、反地面掩體和反地下堅固設施三種類型按攜帶工具可分為巡航導彈型鉆地彈、航空炸彈型鉆地彈、精確制導型鉆地彈(如GBU-28型激光制導侵徹彈)、航空布撒器攜帶的侵徹彈藥、炮射鉆地彈藥及肩射火箭型侵徹彈藥等按侵徹頭可分為動能侵徹型和復合彈頭型。可見,鉆地武器雖然真正的發展時間短,但發展迅猛,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成員眾多的武器家族。
新成員啥模樣
經過實戰運用,美軍對鉆地武器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據此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這使得新型鉆地武器面貌各異,各有絕招。
\"個頭\"越來越小,可以周游得更遠
美軍最初的鉆地武器GBU-28的彈長達到5.7米,只有F-15E和F-111(已退役)等少數飛機可以外掛攜帶,而這些飛機不具備隱形功能,因此無法參與首輪打擊,這也是美軍在對阿富汗第一階段空襲奪取制空權后,才使用GBU-28的主要原因。由于美軍武器運載工具開始全面向隱形化發展,因此不可能使用降低隱形效果的外掛方式,只能采用彈艙裝載,但美軍的F-117A、F-22和F-35這些隱形飛機的炸彈艙的尺寸都不大,而鉆地武器由于受到力學原理的限制,都呈現細長的外形,其長徑比較大。有鑒于此,美軍新型的鉆地武器開始向小型化發展,如美軍開發中的250磅(113.5公斤)小彈徑炸彈可以與目前用于對付地下堅固防空掩體和指揮中心的2000磅(908公斤)BLU-109/B型\"鼴鼠\"穿甲炸彈媲美,鉆透大約1.8米的加固混凝土,但其長度只有1.8米,彈體直徑157毫米,很適宜隱形飛機裝載,估計該型武器的2004年可以裝備部隊。
小型化不但增加了鉆地武器的運載手段,使其可以使用洲際運載工具進行遠程奔襲,而且還使其能夠參加首輪突擊,大大增強了美軍用常規武器打擊敵國縱深地下目標的能力。
\"頭腦\"越來越聰明,對付的目標更復雜
智能引信在鉆地彈設計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其不僅可以\"敏感\"出鉆地的深度,而且還可以通過鉆地彈運行的速度變化,覺察出其鉆入地下建筑的層數,甚至可以\"敏感\"出幾十厘米的空間,然后按照事先編制的程序在預計的位置爆炸。例如美軍研制的FMU-152/B聯合可編程引信、硬目標智能引信和多事件硬目標引信可以提供多達20種定時延時,并通過提高引信識別目標不同介質的能力,使其能探測、計算空隙和堅硬部分的層數其中多事件硬目標引信可以計算16層空隙或堅硬部分。
另外,由于鉆地彈鉆地角度的不同直接影響到鉆地深度,因此美空軍正在對AGM-130、AGM-142等空射巡航導彈及激光制導炸彈的飛行程序進行改造,以優化其攻擊地下深層堅固目標的飛行彈道。改造后的武器發射后,可以按事先編好的程序,幾乎垂直地鉆入目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動能效果。資料顯示,這種簡單的改造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就可以使美軍庫存的大量炸彈和導彈的鉆地深度和對地下目標的打擊能力提高1/3。
引信的智能化大大增強了鉆地武器對地下復雜目標的打擊能力,使其不僅對地下井、坑道等結構簡單的地下目標實施打擊,而且對多層的掩體和指揮所等結構特殊的目標也可以實施重點打擊。這不僅減少了攻擊彈藥使用量,而且減少了運載工具在目標上空的滯留時間,這對于攻擊處于敵國縱深的核武器庫和陣地尤為重要,因為使用彈藥的減少意味著運載工具的減少,運載工具的減少和滯留時間的縮短使武器系統的突防和攻擊后的生存性大大提高。同時也增大了利用鉆地武器打擊敵國縱深核武器設施的可能性。
\"絕招\"越來越多,應用的范圍更廣泛
鉆地武器彈頭的發展不僅局限于穿甲、爆破彈頭的開發,而且還針對不同的目標性質設計了多種殺傷效應的彈頭。例如:燃燒彈頭,其可以鉆入工事內爆炸,產生室內高溫,使人員窒息和中毒,而且還可以通過高溫燃燒、催化劑和氧化作用摧毀或封存武器庫中的特殊有害物質。音響彈頭,在工事內爆炸后可以通過產生的噪聲傷害人員,或使之失能。高功率微波彈頭,在工事內爆燒后通過產生的微波軟殺傷電子設備。
可見,鉆地武器已開始向多功能、多用途的方向發展,將使美軍打擊地下目標的適用性大大增強。特別是在對敵國核力量的打擊中,利用特種彈頭摧毀指揮、通信中心可以癱瘓整個核力量,遠勝于破壞一個發射井的效果,而且不會造成可以引起廣泛爭議的附帶污染。這使美軍控制核戰爭\"升級\"的理論又多了一項選擇。
\"脾氣\"越來越大,加固目標也不在話下
目前,美國內有人提出,使用常規鉆地武器代替核武器打擊類似導彈發射井等地下目標的方案。要達到這一目的,鉆地彈的威力必須足夠大。據報道,美國已經著手進行常規洲際彈道導彈彈頭的研制,計劃將\"民兵-3\"導彈的分導式多彈頭改裝為3個細長尖錐形的深鉆地常規子彈頭,每個子彈頭重約300公斤,撞地速度將達到1200米秒以上。美國目前研制的常規洲際彈道導彈和常規潛射彈道導彈均采用多彈頭,小裝藥量(100公斤左右),深鉆地(鉆地混凝土18米,鉆土90米以上),其鉆地爆炸的地沖擊效應接近封閉爆炸的地沖擊效應,一般是相同當量地面爆炸地沖擊效應的30倍左右。加上運用多彈爆炸聚集的沖擊效應的原理,可以提高裝藥爆炸效能5~6倍,可在地下深處產生大范圍的高應力區,一般要比單彈爆炸所產生應力峰值高出3~4倍,有時可達8倍或更高。因此多彈爆炸對深地下高抗力結構能構成嚴重威脅。粗略計算表明,常規洲際彈道導彈和常規潛射彈道導彈對深地下工程可以造成萬噸級核武器觸地爆炸的地沖擊破壞效應。
另外,美軍為了提高對地下目標攻擊的威力和威懾能力,1997年8月21日,又正式裝備了B-61-11型鉆地核彈,而且近期美國防部和能源部再次提出了研制新型鉆地核彈的計劃。鉆地核彈的出現使鉆地武器的發展產生了質的變化,即使是使用小當量核裝置,所產生的破壞力也將是空前的。
鉆地彈頭威力的增強使美軍直接打擊地下堅固目標的能力大大增強,不僅可以使常規武器達到核武器的部分目的,而且鉆地核武器可以將放射性污染封閉于地下,對地面不會造成較大破壞。地下的小當量爆炸也容易欺騙現有核爆炸探測手段,模糊常規戰爭和核戰爭的界限,使核反擊判斷難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