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文
編者按: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日前,美國兩位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就中國經濟的相關問題發表了談話。同為“中國通”,但兩位專家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截然不同。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全球放射出巨大的輻射力,直接影響到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國的崛起對美國、亞洲以及世界意味著什么?如何理解和適應這一變化?中國將往何處發展?筆者就這些問題訪問了美國兩位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傅立民和哈佛大學教授譚若斯。
經濟能否再高速發展30年?
傅立民和譚若斯對中國近30年發生的深刻變化都驚嘆不已。但是兩人對中國的這種發展速度能否再持續30年持不同的意見。傅立民表示,今日的中國變化太大了:“我們就算是充分了解過去30年變化的規模和深度,卻依然很難想像這種變化再持續30年中國會是怎樣的情形。”過去25年中,中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幅度接近10%。今年第一季度又增長了9.9%。盡管出現了世界經濟低迷和SARS,中國經濟估計依然可以達到7%的增長幅度。這種穩定增長的勢頭令人印象深刻。
而譚若斯雖然對于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成就表示贊揚,但他并不認為這樣的發展速度能夠再持續30年:“以農業為例,頭10到12年是最容易的,只需要取消控制,解除集體生活,家庭農業就會發展起來,農民可以種自己想種的作物,市場也會自動形成。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農業最好的年代。從90年代到現在,發展重點轉移到城市,農業發展緩慢下來。中國無法永遠保持那些最佳的發展階段。即使是目前的城市發展,現在也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階段,即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難以相容的階段。”
強大的中國對西方是不是威脅?
中國的崛起對西方和中國的鄰國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現象。他們一方面對中國走出孤立、融入世界、開始為世界經濟增長發揮積極作用而感到高興,但同時也對中國今后走向何方感到忐忑不安。美國政界和學術界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勢必要削弱美國的影響,特別是美國在亞洲的影響。他們認為,21世紀,中國將對美國構成挑戰。
傅立民認為,一個透明和富裕的中國對美國來說是有利的。從中國開放之后的情況看,中國對美國的威脅不是在增加,而是在降低。他指出中國正在日益和西方接近。傅立民說:“中國所做的事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改造中國的公司文化,在這方面允許中國公司被海外華人的公司文化同化,而不是按照帝國主義傳統理論所說的,崛起的中國可能會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念,并強迫自己的鄰國和其他國家接受。中國大陸引進了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東南亞,甚至美國硅谷的企業文化。”
傅立民認為,這個同化進程不僅表現在企業文化方面,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濟運作方式、娛樂方式、甚至決策方式等許多方面都正在加速與國際接軌。
但是,譚若斯對中國與西方趨同的現象有不同看法。譚若斯認為,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和強烈民族主義的國家,全盤西化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勢必會引起民族主義的反彈。譚若斯指出,引進東西過多是危險的,會引起中國民族主義的反彈,中國社會的某些部分,如農村、軍隊以及受傳統宗教影響較大的地區,都可能認為引進的東西太多,對外依賴太嚴重。所以,譚若斯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引進洋貨和發展民族傳統這兩個方面平衡發展。
中國能趕超美國嗎?
中國人口在世界上最多,領土面積與美國近似。如果這種高速增長持續下去的話,中國能否趕上并超過美國成為主導世界的最強力量呢?
傅立民認為,中國正在一個又一個領域中追趕美國。他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本世紀中國將一個指標接著一個指標地超過美國。按照中國社會的規模和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這個趨勢是很自然的。從許多生產增長指標來看,中國都已經超過了美國。鋼鐵方面,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和最大的進口國,在許多農產品的生產和進口方面中國也成了世界第一。在2002年,中國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傅立民表示,中國的國內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消費者不僅不排斥外國貨而且很歡迎。中國對國際制造業、國際服務和投資等方面很有興趣而且影響在迅速增加。傅立民說,即使在科技方面,中國的發展勢頭和潛力都是令人可畏的。中國不再是一個高科技的消費者,而是正在成為發明創造的輸出者。
譚若斯對中國經濟崛起的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他承認中國經濟的規模和增長速度都是相當可觀的,但認為中國很難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大的國家。
譚若斯說:“在中國力量增長的同時,美國力量也在增長,我們也沒有原地踏步。美國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無論在軍事上、外交上、經濟上還是文化影響上,美國還沒有感到來自中國的威脅。”譚若斯認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并不是只會生產多少商品,而是要有強大的思想,中國應該注重自己的文化建設。
(杜蕓苗摘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