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值傳
一
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出現,對于我們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和現代化的實現,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決定性的意義。但是,再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它提供給我們的實際上也只是一次大的機遇,一種可能性。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還需要我們思想上的高度重視,行動上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并堅決貫徹落實。面對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做到十六大提出的“緊緊抓住”并且“大有作為”,我們認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就是必須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第一,這是經濟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和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要抓住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加快發展自己,關鍵是搞好經濟建設,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同時加強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建設和改革。由于人類社會是政治、經濟和文化形態的有機統一體。政治與經濟、文化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經濟是基礎,是政治和文化等發展的依托和支撐。政治的作用就是通過建立一定的社會制度,來組織和推動經濟、文化等的建設,并為人們支配和享用社會勞動成果提供制度保障。所以,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是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如果只搞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或政治體制改革不與經濟體制等改革相配套,改革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已取得的成果甚至會得而復失。在本世紀頭20年,必須繼續不斷地加強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使之與經濟文化的發展相適應,才能更好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全面進步。
第二,這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國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由于我國是在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基礎上、跳過資本主義民主的充分發展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一些“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殘存著,并在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程度地反映。特別是由于種種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原有的政治體制還沒有實現根本性的轉變。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等的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需要攻堅,一些新的矛盾不斷出現,需要解決。也就是說,要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這就需要我們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難得機遇,加快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步伐,興利除弊,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從而使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政治動力。
第三,這是保證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穩定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因此,要抓住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使經濟有更大的發展,社會有更全面的進步,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會環境作為保證。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目前政局穩定,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我國現在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階段的國際環境和我國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特征,決定了我國社會各階層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也存在一些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會對社會穩定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繼續通過不斷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政治建設,通過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為妥善處理這些矛盾創造有利條件,使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會秩序持久地保持下去。
二
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一個綜合性、全面性、戰略性的機遇期,它不僅僅是哪個地區、哪個部門的,也不僅僅是哪個領域的,而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是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看,我們認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在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一定能夠大有作為。
首先,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具備了大有作為的物質和思想文化基礎。前面已經提到,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經濟文化建設及其體制改革需要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與之相配合;反過來,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又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思想文化基礎,與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相適應。由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加之特定的歷史背景,政治在我國社會結構中一直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發展就意味著民主程度的提高,政治出問題則意味著整個社會出問題,這就要求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開始的時候必須非常謹慎,適度放慢節奏。但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大關,躍居世界第六位。科技、文化、教育等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們的民主意識和要求進一步增強,政治參與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這些使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社會經濟基礎更加深厚,環境更加寬松,適度加快步伐,以取得更大的進展和成就。
其次,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經驗和必須堅持的原則。對于我國來說,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沒有什么好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在摸索中總結,在總結中前進和創新。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總結了不少帶有規律性的原則。這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循漸進、梯次、有序和協調發展的規律;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等。這些基本經驗和原則,既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在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更大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標志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已走出“摸著石頭過河”的摸索階段,進入全面發展、創新階段。
最后,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有中國共產黨更加堅強有力的領導和推動。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從這方面來看,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在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更是能夠大有作為。這是因為,一方面,經過80多年的奮斗和發展,我們黨更加成熟,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理論水平、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基于對自己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基于對過去歷史經驗的全面總結,基于對世界上許多大黨老黨經驗教訓的深入思考,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包括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新的科學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十六大又進一步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強調將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因此,我們更加堅信,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在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一定能夠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