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子
編者按:
一個事件轟轟烈烈的開端,極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但后事或者結尾如何,往往不甚了了。對這事件的認知,我們卻習慣性地停留在當初的印象上。大學生創業,就給我們留·下了一份激情的律動。
“本期視點”《風雨視美樂》一文為我們提供了后續的不再轟烈的故事。除了告訴我們結局之外應當還另有深意:
創業,究竟為何要選擇在學生時代?
幾年前,王科、邱虹云和徐中三名清華大學在校學生在參加首屆”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過程中創辦了第一家“學生公司”——視美樂公司,由此引發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茶的”創業熱”。
王科圓了自己的老板夢一一”第一家學生創業公司“老總的桂冠戴在了他的頭上。然而,在經歷了短短三年的風雨之后,由他操盤的公司卻如同一只在汪洋中迷失了方向的小船,隨風飄搖……
倉促上馬
1998年5月,以“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獲獎為契機,清華大學的在校生邱虹云和王科、徐中一起創辦了視美樂公司,力圖將發明的多媒體液晶投影儀轉化為真正的規模化商品。同年7月,在清華興業投資管理公司的幫助下,視美樂公司獲得了上海第一百貨公司提供的250萬元首期風險投資,正式開始了創業之路。上海一百承諾總投資規模為5250萬元人民幣,要將視美樂公司打造成為國內最先進的投影機生產廠家。這條消息一時成為國內各個財經媒體的頭條新聞。
然而,經過一年時間,邱虹云所領導的研發小組始終沒有拿出能夠投放市場的產品。追求利益是每個企業的終極目標,視美樂的投資方——上海一百,對此已經失去了信心。2000年4月,視美樂公司出現股權變化,上海一百不再繼續投入,而由青島澳柯瑪集團投資3000萬元,與視美樂成立合資公司——澳柯瑪視美樂公司,(以下簡稱”澳視”),其中,澳柯瑪擁有50%的股份,上海一百間接投資10%,其余為管理層持股。2000年12月,澳視正式推出面向市場的三款產品。幾天后,投資方青島澳柯瑪集團也成功在國內A股上市。
然而;接踵而來的喜事并未令澳視公司管理層高興起來。相反,項目的倉促上馬、決策層的急功近利等弊端正日益顯露出來。
為了盡快實現“中國第一”的目標,澳視公司在成立之初便租下了寬敞的辦公樓,大量招進員工,重復設置部門……由手前期的攤子鋪得太大.上海一百投資的250萬元不到一年就花完了;為日后迅速擴張做準備,澳視公司又投資500萬元在青島建立了一個年生產能力達10萬臺的生產基地(這個數字是1999年全國投影機的上市總量)。另一方面,王科雖然感覺公司出了問題,但他仍然侮心十足,他認為:作為中國惟一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投影儀廠商,澳視的技術優勢不僅僅在于有六七項核心專利,還在于率先將電視功能與投影機結合,并主打投影電視這塊新興市場,這些優勢加起來,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然而,事與愿違。王科的理論雖足以令每個人信服,市場卻是無情的:澳視公司第一批三款商用產品推出后,市場反饋出奇地平淡,半年的銷售量竟然不到10臺。
市場兩難
2001牢,中國投影機市場的銷售額為8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商用投影機所占比重最大,這一份額最大部分被愛普生、索尼、東芝、菲利浦等國外品牌瓜分。澳視在商用機市場上拼搶了一陣但毫無收獲,轉而決定借助投影機能接受電視信號和VCD的功能,做家用投影機。2002年春節前,澳視公司推出了家用投影機的最新產品2150,開辟了將投影機應用家庭的先例,并把寶押在了2150上——在2150推出之初,澳視便聲稱要叫板長虹背投電視,他們認為.家用投影機無論哪方面,都比背投電視好得多。
然而,將投影機使用于家用市場,就技術而言,很多國外廠商早已掌握,但他們由于擔心市場潛力小,都不約而同采取了觀望態度,這樣一來,澳視一家打拼,成為鋪路石的風險非常大。長虹曾計劃讓澳視幫他們做OEM,打長虹品牌,王科立即向長虹派出研發技術人員,帶上模具,進行先期測試,但沒想到,后來此事由于董事會爭議太大,未獲通過而作罷。
風雨飄搖
如今,經歷了三年商場風云變幻的王科,比起創業之初成熟了許多,他很不愿意公司還被別人稱作學生創業公司——除了總工程師邱虹云還在念研究生以外,其他人都不是學生了。
澳視的決策方式比較主觀,這就使澳視很難與經銷商和消費者實現全面的溝通,從而導致澳視管理層很難獲得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甚至有經銷商認為,澳視公司的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生意。2000年12月,澳視第一批三款商用產品推出,沒有建立起良好的銷售渠道是一個極大的失誤。面對愛普生、索尼等國際巨頭的圍攻,澳視只能陷入困窘之中。
澳視公司慘淡經營的狀況,令大股東澳柯瑪有些坐不住了。但澳柯瑪做的是白色家電,而澳視公司做的產品屬于黑色家電和,T產品,相互之間的銷售渠道很不一樣,所以澳柯瑪公司也愛莫能助。在澳柯瑪看來,澳視公司該花的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但市場還沒有起來,澳視公司該何去何從?誰也無法預料。
雖然澳視公司目前困難重重.但被稱為”清華愛迪生”的澳視總工程師邱虹云,仍打算念完碩士之后再讀博士:而不是真正出來創業。2001年,他又發明了一款用15英寸液晶顯示器做反射器的新型投影儀。但是,由于沒有新的資金注入,這個發明只能停留在實驗室了。
早在2000年12月,澳視新產品上市時,公司管理層曾發出豪言壯語:在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突破5000萬元,2002年要實現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股票在中國創業板上市,三年內要把公司建成中國最大的多媒體投影系列產品研發中心及最大的生產基地。
但一年以后,當被問及公司的贏利計劃,澳視公司總裁王科慢悠悠地說:也許還要一年吧!
2002年1月,澳視從清華大學科技園搬到北京信息產業基地,研發人員由60余人減到10余人:同時,北京研發中心遷往青島工廠內。新公司僅有200平米辦公室,一間40多平米的維修中心。王科也賣掉了轎車,改騎自行車上下班。
不久,王科走人,視美樂分崩離析。所謂”創業未捷人已走,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