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策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品位的高度追求,使用空氣清新劑已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無論是賓館還是居室或是其它公共場所,人們都可以感受到空氣清新劑帶來的沁人肺腑的清香。但是,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它在帶給人們感官上的清香時,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危害,因為最近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提醒人們:它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人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觸的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的種類繁多,可達數以千萬計。美國腫瘤研究所的資料證實,全世界約測試了6000種有機和無機化學物質,其中約有1000多種有致癌性,約占1/6。由此推測在日常較常接觸的化學物質中,可能有1/4~1/6具有致癌性。在數以千萬計的化合物中,人類僅僅測試了不到萬種的化學物質,可見我們對許多化學物質還沒有“驗明正身”,對它們的危害還無從了解,那么它們對人類的健康也就存在著潛在的威脅。
問題是,即使我們已知道某些化學物質能對人類造成危害,但在預防上也顯得無能為力。例如,煤炭燃燒時產生的有害物質;汽車尾氣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家庭裝修中散發的有毒有害物質;辦公桌椅及文件柜中散發的有害物質;以及化妝品、殺蟲劑中存在的有害物質。我們明知這些有害物質對人的危害,卻無法完全躲避它,有效地防備它。因為人們為了容顏美麗,不可能不用化妝品;面對肆虐的蚊蟲,我們不可能不使用殺蟲劑;為了取暖和做飯,我們不可能不使用能源;為了辦事的快捷,我們不可能不乘坐交通工具。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什么還要人為地在家庭和工作環境中“請”進另一種雖說聞著清香,而實質上卻存在著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隱形殺手”——空氣清新劑呢?
據了解,人的居室環境中,有100種以上的有機化合物,空氣清新劑也是散發化合物的源頭之一。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會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高濃度的化合物甚至會抑制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產生頭疼、咽喉疼、胸悶、眩暈、乏力、記憶力下降以及皮膚過敏等癥狀。盡管空氣清新劑中含有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很少,且它們的濃度只有在超過一定限度時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由于人類對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的毒理學還沒有完全認識,那么目前最理智的做法還是不用或慎用為好。
事實上,空氣清新劑給人感官上造成的清爽如意的感覺,并不是因為它的化學作用清除了生存環境中的異味和有害物質,而僅僅是它的香味掩蓋了異味,使人產生感官上的錯覺,而空氣中的細菌及有害物質依然存在,只不過又增添了空氣清新劑中的有害物質而已。
我們人類之所以能生存,能繁衍,這得歸功于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空氣和人類在一代又一代的進化中,不斷建立健全了自身防御功能。所以,我們在提倡提高生活質量時,也應在這兩方面下些功夫。具體的做法是居室和工作環境經常通風換氣,經常打掃衛生,也可在室內種植一些能散發氧氣,吸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的花卉。再就是加強我們自身的體育鍛煉,一個強壯的身體,才是立足于世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