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碧
時下不懂得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父母大概不多了,但很多父母還是忽視了對孩子進行讀書興趣的培養。其實,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讓閱讀陪伴孩子健康成長,這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為什么這樣說呢?首先,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可以為今后上學打好基礎,以免孩子厭學、逃學。其次,閱讀可使孩子獲得語言能力,同時,某些兒童文學形式,如押韻的兒歌能提高兒童讀書的興趣,重復的句式可幫助兒童增強記憶力。此外,閱讀還可誘導孩子主動想象,激發其創造性。
何時讀
研究人員的觀點是越早越好,在孩子呀呀學語時即可開始。當然,此時只能間接閱讀,即父母朗讀,孩子做聽眾。朗讀的方式應因年齡而異:周歲之內以最簡單的語句為宜,此時的目的是向其發送聲音與語言信息,讓孩子看清你的口型、表情,聽清你的聲音就足夠了;以后稍大些,可以將孩子抱坐在膝上,鼓勵他手指書上的圖畫和文字,與你一起讀;4歲以后,孩子已能認識一些簡單的字,可逐漸鼓勵他自己獨立閱讀。
父母朗讀時發音要準確,隨時觀察孩子的反應。特別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完成兩個轉變:一是從“聽眾”到“讀者”的轉變,二是從為情節而讀到真正閱讀的轉變,使閱讀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
讀什么
在多種文學形式中,童謠與兒歌最易被孩子接受。廣告詞、報紙上的新聞報道等也常常令孩子難以忘懷。關鍵在于讓孩子懂得,文字就在他的身邊。美國科學家將孩子的閱讀心理分為以下6個階段:
4~6歲“繪畫期”。帶有圖畫的書如畫報、小人書等特別受歡迎。
6~8歲“傳說期”。孩子已有初步的閱讀能力與理解力,好奇心強,對傳說類書籍興趣濃厚。
8~10歲“童話期”。童話成為這個年齡段的最佳精神食糧,如《安徒生童話選》、《鄭淵潔童話大王》等。
10~15歲“故事期”。這時的孩子正向青春期過渡,心理發生微妙的變化,開始對各種故事發生興趣。父母應多為孩子購買古今中外的優秀故事,使孩子從中獲取社會生活的間接經驗和認識。
15~17歲“文學期”。孩子的閱讀與理解能力進一步增強,想象力也得到空前發展,閱讀興趣轉向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等。這時的孩子不僅從文學作品中認識世界,而且往往將閱讀的內容與自己的理想聯系起來,不少孩子開始嘗試寫作。
17~20歲“理想期”。孩子的心理與思想發育趨向成熟,喜歡讀一些理性較強的文章。這是探索人生觀的時期。
讀多久
每天讀一個故事,最好把閱讀放在睡前。學齡前兒童每次持續閱讀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當孩子表現為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時,說明閱讀時間過長,應該停止閱讀了。
至于大孩子,已開始獨立閱讀,他們自己會把握好時間的,父母不必作硬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