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旭
又一個“三八”婦女節來到了。在這個世界婦女的節日里,讓我們重溫設立這個特殊節日的宗旨——女性權益,共同關注女性健康。
說起婦女職業衛生,很多人會覺得陌生;提起女工勞動保護,或許還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職業就不錯了,還談什么衛生”。采訪中聽到的這句話,讓記者至今難以釋懷。
40歲的S在一家床墊廠工作快10年了,這個廠已經連續6年沒有進行過女職工體檢,理由是廠子的效益不好。
北京市婦女保健所女工保健室的醫生告訴記者,近年來女職工保健工作出現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業經濟效益不好是首要因素,而一些單位領導對女職工保健工作的不重視也明顯存在: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把經濟效益擺在第一位,認為對女職工保健工作的投入是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大量的下崗女工面臨著再就業,謀求生計被放在首位,衛生保健問題無人過問。
我國著名婦女職業衛生專家保毓書教授曾經強調:“女工”包括全體職業婦女,按照國際慣例,“女工勞動保護”更確切的定義應為“婦女職業衛生”。
提起女工勞動保護,我們會更多地想起那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女工人,其實女農民、女公務員、女教師、女護士等,都是婦女職業衛生的保護對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定義,婦女職業衛生的保護對象也包括專職家庭婦女。
“任何一種職業都存在職業危害”。一位在國內外已頗有名氣的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女科學家,在實驗中接觸的幾種化學試劑都是對人體有危害的。這些試劑可以造成基因突變,可以危害女性生殖系統,而有時為了趕實驗進度,她自己都忘了采取防護措施……這位女科學家無疑是婦女職業衛生應該監護的對象。
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婦女職業衛生對婦女的保護不應只是生理上的,還應該有心理上的。隨著社會轉型期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特別是“白領”女性,失眠、體質下降、經前期綜合征、早產等,已成為頗為普遍的現象。電視臺的一位女記者曾這樣講述自己的職業感受:“每天都在奔跑,不停地奔跑,睡眠嚴重不足,無暇顧及家庭……別人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只有我自己知道這是在透支生命,可是又不敢停下來,一旦停下來,恐怕什么都沒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婦女職業衛生科學研究于20世紀60年代起步,80年代取得了較大進展。根據保護職業婦女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以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實際需要,逐步形成了以職業危害對婦女生殖健康和胎、嬰兒發育的影響及其預防措施為中心內容的研究方向。
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為了使現有的有關婦女職業衛生的各項法規得到認真貫徹,除行政主管部門應定期進行檢查督促外,業務部門還需加強指導,向企事業單位領導及廣大職業婦女進行健康教育,普及婦女職業衛生知識,讓全社會都來關注這項工作,真正做到人人享有職業衛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