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全
手持法院的判決書,方翼驚訝了半天。一番懊悔之后,不得不苦笑著安慰自己:“3萬元學費,學了一條法律。”
2002年2月18日,方翼的一位大學同學張某突然造訪,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想在當地進一批貨,聽說張某與當地農副產品公司的經理熟悉,望予以關照。方翼爽快答應后,同張某一起來到農副產品公司。看貨、訂貨、開票后,張某面露難色:“因來得匆忙,尚差3萬元貨款,一星期內一定匯來。”公司經理明確表示:價格已照顧,因與張某不熟悉,按公司制度張某不能賒欠。望著老同學乞求的目光,抹不開情面的方翼好心地代寫了一張欠條:“今欠××農副產品公司貨款3萬元,10日內付清。方翼”。然后張某提貨而去。
誰知,張某這一去杳如黃鶴。多次收款未果的農副產品公司只好將方翼“請”上了法庭。自恃并未購貨,只是代寫欠條的方翼,沒料到法院竟真讓他付款*9選
原來,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債權債務轉移問題。
《合同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也就是說,經債權人同意的義務轉讓具有法律約束力。從法理上看,在債務全部轉移的情況下,債務人脫離原來的合同關系而由第三人取代原債務人承擔合同債務,原債務人不再承擔原合同中的責任。
本案中的債務轉移是成立的:
首先,張某是原債務人,即張某向公司購貨后,本來具有支付貨款的義務。但隨著方翼對該3萬元欠款的承擔,張某便不再具有向公司支付貨款的責任。公司對張某的求償權轉移到了對方翼。
其次,方翼是新的債務人。盡管方翼的確不是購貨人,該貨物事實上也確已被張某提走,但使用、占用、支配,并不是債務成立的必備條件。方翼以自己的名義向公司出具欠條,并言明在10天內付清,盡管存在有礙同學情面之處,但并不屬于法律所規定的無效民事行為,即表明方翼愿意無條件地從張某處接過該責任,而對公司承擔責任。 至于方翼與張某之間是否支付、使用何種方式支付、支付的時間以及方翼在被法院判決承擔責任以后是否依照法律向張某追償,已成為方翼與張某雙方之間的事,與公司無關。公司當時也無須考慮貨物的去向,僅須根據情況考慮、選擇、決定由誰承擔支付責任。
再次,公司作為債權人已經對該轉移表示同意。這一點可以從公司接受方翼的欠條、向張某發貨中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