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勝龍
品牌裂變出新生代家族
目前我國的期刊總數已經超過了1萬種,隨著期刊品種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期刊市場的競爭正在從數量的競爭轉向質量和品牌的競爭。對于讀者認可的知名品牌期刊,市場的道路永遠是暢通無阻的。在市場競爭中,期刊品牌就是一面旗幟,有著巨大的市場號召力。一些名牌期刊發揮品牌的市場號召力和讀者影響力,在品牌資產的“變現”中不斷裂變出新生代家族,在讀者分流中營造新的市場,形成品牌刊群經營的勢頭。
我國期刊界的“三巨頭”《知音》、《讀者》和《家庭》發揮品牌優勢,通過讀者群的科學細分,再造市場,有效地擴展了期刊的“版圖”。
《知音》雜志以主打產品《知音》為龍頭,在讀者群的分解中,推出了一系列面對特定讀者群的期刊。《好日子》體現了中國小康人群的生活追求,具有都市時尚風范。《打工》以城市的中下層打工族為主要讀者對象,是一本充滿溫情的現代生活雜志。發行一年就取得了40萬發行量的驚人業績。以商業界人士為對象的《商界名家》也成了零售市場的暢銷刊物。這些子刊的讀者定位非常鮮明,占領市場的意圖十分明確。
《讀者》雜志從新的視角開發讀者資源,在立足城市的同時,把目光瞄準了廣闊的農村市場,創辦了《讀者·鄉村版》,將《讀者》的社會影響從城市向農村市場延續。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讀者》又及時抓住了時機,從一般的讀者群中“剝離”出高端讀者,推出了高品位的讀圖雜志《讀者欣賞》,《讀者欣賞》的特點是對藝術進行通俗的介紹,用圖片來反映社會,主要通過圖片來組建雜志的內容。在精神上,《讀者欣賞》秉承了《讀者》的精髓,突顯出對于人性的關懷,但又有自己的新意,是一本比較個性化的雜志。
《家庭》雜志針對現在大部分時尚刊物都是面對20歲到30歲的女性,而對30歲以上女性的關注不夠的市場空白,推出了《風韻》,并打出了“30歲知識女性的時尚文化月刊”的旗號,定位于高收入的知識女性,由于這個讀者群有著可觀的廣告回報,天津華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也作為協辦單位參與投資,從傳媒的高利潤中分一杯羹。
合著市場的節拍“變臉”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轉型,為期刊業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會,營造了新的市場空間,促進了期刊市場的重新洗牌。一批實力期刊紛紛合著市場的節奏“變臉”。以強大的業外資本為依托的《三聯生活周刊》,瞄準日益看好的特定市場,去年由半月刊改為周刊,成了名副其實的時政類期刊,隨著該刊刊期的到位,在社會熱點深度報道的時效方面形成了獨有的優勢,不斷以新的“面孔”,在期刊零售市場與讀者頻頻見面,其刊期優勢很快轉化成發行優勢,目前期發行量已接近20萬份,吸引了不少廣告主。以“一份有責任感的政經雜志”在讀者中素享盛名的《南風窗》,也從去年起改為半月刊,去年試刊的幾期“提速”試刊,讀者反映好,給從經銷《南風窗》中得到甜頭的期刊零售商帶來了新的商機。
不少大報大刊也在開發期刊資源中“掘金”。
《中國青年報》瞄準新興市場,先后推出了《青年時訊》、《數字青年》、《環球綜藝》、《大教育時代》等期刊,形成了數箭并發的良好勢頭。
《解放軍報》發揮軍報優勢,推出了《環球軍事》雜志,以大視野俯瞰全球軍事態勢,為讀者打開了新的全景式窗口。
《中國婦女報》發揮婦聯組織在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方面的工作優勢,推出了《打工妹》的報紙,與原先主辦的《農家女百事通》雜志一起,形成了期刊優勢互補的競爭態勢。
《解放日報》總結創辦《申江服務導報》的成功經驗,創辦了《新上海人》和《I時代》。其中《新上海人》以本土新銳人物及來上海淘金成功的海歸派、外地杰出人才為主要報道對象,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優勢領域。
一向以發表有理論性、指導性和權威性文章著稱的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求是》雜志,在關注重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同時,把目光延伸到普通百姓的家事,瞅準時機,創辦了全新家庭生活類月刊——《家事》。該刊立志要進入尋常百姓家,為讀者建設幸福家庭出謀劃策,做到“有趣、有用、有品位;開心、開竅、開眼界”,幫助讀者處理好家事,使每個家庭都筑起一個和睦、溫馨、快樂的小巢。同時,《家事》的創辦,也將使黨的理論宣傳具有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于樂、寓教于情。
百萬大刊《半月談》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創辦了第一份《電腦文摘》,在這個新的文摘領域拔了個頭籌。
新華社則創辦了我國首家面向住房產業的大型居住生活類旬刊《人居》雜志,該刊由新華通訊社主辦、聯合國人居中心指導,以報道人與居住為主,關注人居環境、培育家居文化、追求時尚生活。該雜志辟有《特別關注》、《特色樓盤》、《房與法》、《理財》、《個性空間》、《名人居》、《家裝》、《天地人》等近20個版塊或欄目,融新聞性、實用性、服務性、前衛性于一體。
《三聯生活周刊》創辦了《競爭力》,以此吸引和打造一個高品位的讀者群體。在市場競爭中已經形成自己的優勢領域的《財經》、《現代家庭》、《新家庭》、《市場與銷售》、《風流一代》、《幸福》、《青年文摘》等月刊,也不滿足于原有的出版周期,紛紛開始“提速”。其中《青年文摘》將月刊改為半月刊,加強了期刊的整體設計,將上半月和下半月版分為紅版和綠版,在讀者的視覺中形成了易于辨別的色彩定位。這種漸變式的調整,使讀者感到刊還是那個刊,但味道卻更淳,更值品味,更有嚼頭。在出版周期縮短一半的同時,期發行量卻翻了一番,從100多萬份飚升到210多萬份,走出了一條低成本擴張的新路。
期刊市場出現的“兩極分化”的新一輪競爭趨勢,打破了以往期刊業均衡分布、均衡發展的格局,表明市場在期刊資源的配置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滿足、適應讀者需要的同時,期刊界如何不斷以鮮活的內容和富有創意的營銷手段,去激活市場因子,挖掘市場潛力,成了現代期刊做強做大做優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