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祥等
作為一個記者或通訊員,必須"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看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張口勤問,心里要想此事有無意義,算不算新聞,有意義算新聞就要勤動手,把它寫出來。我在延津縣廣播電視局上班,老家距離縣城20公里,來回要路過文巖渠大橋和一個磚瓦場。一次我騎車路過這里時,看到文巖渠中沉淀的黃河淤泥被拉到磚瓦場堆積得像座小山,下車一問才知道這是該磚瓦場用來燒磚的。我想,別人燒磚都是用地下黏土,毀壞耕地,但他們用黃河淤泥燒磚,一可節約能源,變廢為寶,二可不毀耕地,如此一舉兩得的好事,豈不值得大力宣傳?于是我回到局里,給局長作了匯報,然后帶著攝像機到磚瓦場采訪、攝像。經采訪進一步了解到,該場征用的土地,地下黏土早已用盡,面臨停產倒閉。他們從1989年起開始,把黃河水引入挖過黏土的坑內沉淀,每年可沉淀淤泥4萬立方米,生產2000萬塊磚,不僅使磚瓦場絕處逢生,而且一年還可節約土地50畝。
回局后,我寫了《黃河淤泥能制磚,燒磚何必毀良田》的專題報道,在延津縣電臺播放后?熏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的表揚。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也在《節約能源》節目中播出。年底在本系統優稿評比中獲市一等獎。更可喜的是,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獲悉中國科協舉辦"中國改革建議大獎賽征文"活動,就寫了《建議用黃河淤泥制磚》一稿,投了過去,不僅獲得了三等獎,而且還被收入《中國改革建議大獎賽集粹》一書。1994年7月22日,我還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頒獎大會,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盧嘉錫的接見,并與他們合影留念。
淺談現場短新聞的后續采訪(一)
深入現場是寫好"現場"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寫作現場短新聞的最基本的要求。讀者愛看現場短新聞,貴在"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正如徐惟誠同志指出的:"把讀者帶到現場去。"
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新聞價值高的新聞事件發生時,記者不在現場,更不可能成為目擊者或參與者,那么,能否采寫現場短新聞?筆者認為,只要記者認真及時做好后續采訪,同樣可以寫出新聞價值高、現場感強、篇幅短小、文字精練的現場短新聞。
及時采訪事件發生現場和目擊者,增強時效性與現場感。
新聞注重時效性,新聞越新越近就越鮮活。且現場短新聞受到機遇的限制,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記者沒有在新聞發生的現場,而這條新聞的新聞價值又很高,記者完全可以采取補救措施。
第一,兵貴神速。獲悉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發生后,記者必須采用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迅速趕赴新聞發生的現場,以增強新聞的時效性,提高新聞價值。
第二,深入現場。所謂"現場"是指發生新聞事件的地點和該地點當時的狀況。記者到達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即后續現場,也稱第二現場,要用心去體驗觀察現場的人、物、環境等,使新聞事件的現場在腦海中留下較深印象,為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采訪新聞事件目擊者。由于記者沒有目擊事件發生過程,就必須依靠目擊者介紹。在以物為主的現場短新聞中,特別要抓住現場中心人物的富有個性的語言和對話。
伏牛山中一蓓蕾——王雙
我認識王雙,是在2002年5月南陽日報社舉辦的全市通訊員研修班上,她大專文化程度,喜歡寫作。
2002年6月4日,《南陽日報·社會早刊》刊發了王雙寫的《南召縣財政局"代理媽媽"看閨女》一稿。該文不僅內容新穎,而且結構精巧、語言流暢。這篇處女作的發表,對王雙鼓舞很大。從此她的鮮活詳實的新聞報道和散文,接二連三在全國有關報刊上發表。南陽市文聯主辦的《躬耕》雜志,2002年第10期發表了王雙的新作《遠方有風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南召縣文聯老師們的親切關愛下,王雙寫的其他幾篇散文,相繼在縣文聯辦的《杏花山》雜志上發表。
近日,南召縣崔莊鄉教辦室決定,讓王雙代表全鄉教師赴縣教體局參加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筆者衷心地祝愿王雙取得優異成績,祝愿王雙如同伏牛山里的一朵蓓蕾,綻放得更加艷麗奪目。
新聞寫作使我在競聘中獲勝
2002年5月,我所在的單位山西省河津市中國鋁業山西分公司氧化鋁一分廠組織政工干事競聘,經過筆試、口答、演講等多輪角逐,在9名競聘者當中,我的成績排名第一。從此,我走上了政工干事這一新的崗位。我這次競聘成功,有《新聞愛好者》一份功勞。在此,我要感謝《新聞愛好者》給我的熱心幫助,感謝編輯部的全體老師。
八旬不輟春秋筆
在河南省濟源市老干部通訊組,80歲高齡的離休干部李德化仍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爬格子"成"癮"。2002年,他在全國老年報紙、雜志發稿40余篇。人們對李老這種老當益壯,寶刀不丟的精神贊嘆不已。
李德化是黃河岸邊毛嶺村人,1942年參加黃河民兵杜八聯抗日自衛團,打過日本侵略者;1946年離伍從教,一直到1986年離休。他離休后,"半路出家爬格子",在濟水鎮任通訊員,開始學寫新聞。他給自己立下了規矩,訂報紙當良師,請記者作指導,與老通訊員交朋友,不恥下問,多采多寫。第一次采寫《靠城吃城,北街人善做小生意,一年內收入60萬》,反復采訪6次,稿子被《河南農民報》頭版采用,這是他61歲的處女作,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老李成了"爬格迷"。
不過,只有真正走一段路之后,才能嚼出其滋味來。1992年,他和其他兩位退休干部、老新聞愛好者,組合成立了"濟源市老干部通訊組",挑起全市離退休干部工作的宣傳重擔,專門撰寫"夕陽紅"稿件。李德化的勁頭更大了,他白天騎著自行車下去采訪,夜里戴上老花鏡伏案"爬格子",10年如一日,發稿1400多篇。他的作品多次被《中國老年報》、《老年報》、《晚晴報》、《老友報》、《貴州老年報》以及《老人春秋》、《黃山松》、《老年教育》、《老同志之友》等雜志采用,稿件輻射全國。李老也年年被評為模范通訊員,被評為先進個人。
他的人生態度是"閑著坐著不耐老,動腿動手勝喝'健力寶'"。"只要工夫到,七老八十也會巧,十磨九練寫出稿"。再說,寫稿把老同志中的好人、好事、好思想寫成稿子反映出去,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有利于社會、有利于老齡工作,有利于他人。寫稿得動腦筋,動腦筋的過程有利于人腦健康和思維的發展,稿子見于報端,就會精神為之一振,堪謂其樂無窮。所以,老李的誓言是"生命不息,筆耕不止"。
“爬格子”軼事
那時候我還在連隊當排長。一天,我正帶著排里的戰士們熱火朝天地清理下水道。通信員小劉氣喘吁吁地跑來喊我:"排長,主任找你。""主任找我干啥?"對于戴著紅肩章的小排長來說,能夠跟政治處主任這樣的大首長對話簡直是受寵若驚。我丈二和尚般敲開主任的房門,主任正在寫材料,看到我進來,笑呵呵地站起來,拍著我的肩膀說:"小侯啊,聽說你文字功底不錯,到報道組搞報道吧。"就這樣,我糊里糊涂地當上了團業余報道組的組長。
當整個團隊的新聞報道工作真正壓上了我的肩頭時,我才感到把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是多么地不容易。在那段日子里,看著領導們企盼而失望的目光,我懊惱過,徘徊過,罵自己水平太低,怨編輯不識貨。3個月后,當確認自己的第100篇稿子也化成美麗的泡影時,我決定向主任辭職,向強大的工作壓力屈服。
主任聽我說明來意后,沉思片刻,語重心長地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成績,困難只是暫時的,你要善于把壓力轉化成動力,爭取早日上路。"我仔細咀嚼著主任的話,終于搞明白對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說,坎坷意味著擁有,挫折意味著財富,只有不斷向壓力挑戰,才能離成功之路越走越近。從此,我拋卻一切雜念,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爬格子"中去,用濃茶和香煙迫使自己度過一個又一個難眠之夜。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后,我終于第一次在《河南新聞出版報》上上了一篇"豆腐塊",這更增強了我寫稿的熱情和信心。不久,我的名字便開始陸續在軍地報紙亮相,我也從中體會到艱辛的付出定有回報。從此,我感覺自己就像一架上了發條的機器,攻克一個堡壘之后,又抖擻精神沖向下一個!
選擇"爬格子",我無怨無悔!
十年訂刊終不悔
1993年,我在全國報刊目錄中發現了《新聞愛好者》,便抱著嘗試的心理到郵局訂了1994年全年的雜志。沒想到,這一決定竟使我與《新聞愛好者》結下了10年的不解之緣。由于我對她的專一和熱衷,10年來,我再也沒有訂過其他新聞期刊。
我這個遠在千里之外的云南人認為,堅持訂閱《新聞愛好者》有幾點理由:一是它內容豐富、層次多樣。《新聞愛好者》立足河南、面向全國,從新聞界的權威理論研討到普通新聞愛好者的寫作體會、寫作甘苦以及國際新聞界動態都容納一刊之中。二是我認為河南是中原腹地、文化大省,所以河南編的新聞業務刊物也不會遜色。三是"愛好者"這個定位比較適合于廣大企業、農村的業余通訊員,讓人有親切的感覺,一冊在手,猶如與新聞界的老朋友握手、暢談。
10年來,《新聞愛好者》伴隨我走過成長道路上的每個階梯。10年來,我從大學校報通訊員,成為企業報通訊員、編輯,成為云南省晉寧縣委宣傳部特約通訊員,《中國化工報》通訊員、特約記者。我和《新聞愛好者》結下了師友般的深情厚誼,我把10年來獲得的幾十本獲獎證書和每年的《新聞愛好者》合訂本放在同一只箱子里,有空拿出來回味一下,寫作道路上的種種艱辛都被甘甜沖淡。
又到了2003年報刊征訂的時間,我依然毫不猶豫地繼續訂閱《新聞愛好者》。愿新的一年《新聞愛好者》更能成為新聞界人士研討新聞、交流經驗的園地,成為業余通訊員開闊眼界、自學成才的助手。
愛妻助我寫新聞
我叫張運甫,今年42歲,住唐河縣大河屯鎮張灣村。因喜歡"爬格子",5年前被鎮政府聘為專職通訊員。10年來,我在縣級以上報刊、電(視)臺,共發表稿件一千余篇。其中與金少庚同志合寫的《情暖孤兒心》,發表在1996年12月24日《河南日報》頭版頭題。2001年榮獲"南陽市學科帶頭人"稱號,并被鎮、縣推薦為《南陽日報》"十佳通訊員",轉為國家干部。
回顧以往,我能取得以上成績和榮譽,應歸功于黨對我的長期培養,領導和同志們的幫助。但愛妻狄蓮鳳對我的傾力支持,也使我銘刻在心,永遠不會忘記。
妻子是我的賢內助。有時,我寫稿到深夜,她總是不聲不響地端來一碗雞蛋湯和熱騰騰的饅頭,放到我的面前說:"運甫,你吃吧。你身體好了,才能多上稿,我臉上也光彩。"2002年5月12日,我去南陽日報社參加新聞研修班,需要上交幾百元錢,妻為我拿出了她省吃儉用的積蓄,并把洗得干干凈凈的換洗衣服給我裝好。她深情地說:"運甫啊!你要好好學習,回來后多多寫稿。"
妻是我溫馨的伴侶,妻是我墨香生活的結緣人。無論春夏秋冬,她既是家庭主婦、田間勞動者,又是幫我搜集新聞信息的得力助手。有時,還擠出時間為我認認真真地抄寫稿件,常常熬到深夜。我要繼續努力多寫精品,回報社會,回報愛妻。
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我從事新聞報道工作30多年,既在機關生活過,更多的是生活在基層。作為一個老通訊員,盡管當通訊員的體會有千萬條,但我體會最深的一條:就是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所謂"熟悉"的人和事,是指新近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具有一定新聞價值的人和事。因為"熟悉",就會對這些人和事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有的是自己耳聞目睹,有的是直接參與者。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一個個鮮活的人和事就會躍然紙上。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第一次投稿的經歷。1966年我的手稿第一次變成了鉛字,寫的就是我自己。我入伍后在高炮連隊當炮手,訓練時,來回給5號手遞炮彈、搬炮彈,沒有像其他炮手那樣坐在炮盤上,轉動手中的儀器體面。指導員看出了我的心事,讓我學習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后來在日記本上寫了篇體會,班長發現后推薦到連里講用。經團里一位新聞干事修改后,投給《空軍報》被采用了。"初戰告捷"的喜悅,使我更熱愛新聞報道了。從此繼續用筆寫發生在連隊的小故事。有的是班長、排長和連長、指導員,更多是我連隊的戰友。離開部隊后,我仍用筆寫廠里的工人,寫我的師傅,寫我的班長,寫我的車間。這些報道不時被報紙采用后,在職工中引起了反響。幾十年在基層"爬格子",幾十年的生活經歷告訴我: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是我們基層通訊員的一大優勢。
想上稿的日子
想上稿的日子天天盼。總希望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出現在報紙的某個角落,只要能上就行,哪怕只有一句話。
想上稿的日子很執著。白天上訓練場,一心去抓"活魚",細細品味生活,尋找寫作靈感;夜里與孤燈相伴,傾訴心靈的激情。每每抓到一條好線索,做標題,精益求精;寫稿、改稿就是十來遍也不厭其煩。
想上稿的日子很有味。日子久了,稿子沒有見報,心里不知道是啥滋味。關注我的首長常問:"報紙上怎么好久不見你的名字啊?"我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偶爾,身邊戰友叫道:"春霞,你的稿子見報了。"心里一喜,搶過報紙,從一版到四版找了個遍,才知道被戰友"騙"了。
想上稿的日子很無奈。當小小的郵票載著稿件"飛"向報刊編輯部,心里便多了一絲牽掛:好多天啦,心愛的稿件喲,怎么還不見你拋頭露面啊!你就像我的"夢中情人",我時時盼望你出現在我的面前。
想上稿的日子很充實。稿件屢投屢敗,但我并不氣餒,心中常有一股激情,認準"滴水穿石"之理,做到屢敗屢戰鍥而不舍。常常拿起報紙和新聞書籍,邊學習,邊思索,邊實踐,邊積累,把自己的精力沉浸于方格之中,時間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從身邊溜走。
想上稿的日子,天天相信自己的文章會出現在報端。
調研選題要“三貼近”
一是貼近中心工作。調研的選題必須貼近黨委、政府、企業行政的中心工作來思考。要善于抓住并緊緊圍繞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中心工作,開展深入的調研,立足于高起點、著眼于政策性,見微知著,小中見大,使領導掌握重點工作的進展程度。
二是貼近群眾。各級組織作為群眾的"娘家",調研的選題就必須貼近群眾。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傾聽他們的呼聲,尋找他們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思其所思,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使那些在改革調整中遇到困難的群眾真正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三是貼近工作實際。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調研的選題必須貼近工作實際來思考,找準"上情"與"下情"的結合點,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的指示精神、根本要求等,與本地區工作和本單位工作的實際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調研,轉化為符合本地、本單位實際的發展思路、工作措施、解決問題的辦法等,讓調研成果起到應有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試論標點符號的活用(二)
六、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通常是用分號,但在特殊的情況下,也可以用逗號或句號。例如:1?郾侵略者的謊言,騙不了人;他們的武力,嚇不倒人。
2.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3.在南京,游玄武湖,到了無錫,當然要望望太湖,到了杭州,不用說,四天的盤桓離不了西湖。
4.縱比,揭露的是現實與歷史的矛盾:現在與過去相比,是前進了,還是后退了;發展的速度是快了,還是慢了。橫比,揭露的則是現實事物之間的矛盾:與別單位、別省市、別國相比,我們是跑在前面,還是落在后面;前進的步伐是比人家快,還是比人家慢。
例1兩分句內部的逗號去掉,那分號就可以改用低一級的逗號;例2若在"同志""工作""個人主義""敵人"后都用上一個逗號,那么原來的逗號就要改用高一級的分號,以分清層次;例3可在"玄武湖""太湖"后都用分號,但是,因結構簡單,層次也清楚,就從簡用逗號;例4在開頭部分用了冒號,而冒號后的結構又是兩個并列起來的選擇關系的復句形式,在這兩個并列的選擇關系的復句形式之間必須用個分號,才能分清并列成分之間的界限。由于"縱比"這一部分的中間已經用了分號,所以在它的末尾就不能再用分號,只能用句號。
七、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不用逗號,只有在主語或謂語結構比較復雜,或為了強調主語,或主語后有語氣詞和停頓,或主語和謂語倒置的情況下,才可以用逗號隔開。例如:
1.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要給予各種不同的獎勵。
2.世界上根本沒有的東西,我們怎么能認識呢?
3.夢,就是理想。
4.龍須溝啊,不是壞地方!
5.出來呀,你!
八、謂語和賓語之間一般不用逗號,只有在賓語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才用逗號隔開。例如:
1.無數的事實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2.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在各個方面我們都還存在不少需要花很大力氣才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要突出賓語,逗號便改為冒號。例如:
3.革命的實踐證明:解放十七年以來的文化教育工作是取得很大的成績的。
這種用法的冒號還可以用在動詞"是"后邊。例如:
4.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
九、演講時開頭的稱呼語后邊可用冒號,也可用嘆號。例如:
1.各位參議員先生,各位同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