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權
二戰以后,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華人等少數族裔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西方國家大多采取了多元文化政策,對少數民族及其文化予以寬容及融合。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華人在西方國家依然遭受著民族歧視,主流傳媒妖魔化華人現象尤為突出。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傳媒對大眾心理和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其歧視行為對華人造成很深的傷害。
西方國家有的政府官員或議員通過媒體攻擊誣陷華人,這是他們歧視華人的行為方式之一。1996年,《紐約時報》刊出了紐約市議員裘利亞·哈里遜的訪談錄,誣蔑亞裔為"強盜"、"粗魯的商人"、"入侵而不是同化"等等,遭到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人士的激烈反對。由40多個社區團體組成的"亞裔聯盟"向紐約市政當局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并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游行。最終迫使哈里遜在市議會上對亞裔,特別是華裔表示道歉。
20世紀末,在李文和事件中,美國主流社會的新聞媒體持續地誤導、片面地報道此案,表演了歧視、誣陷華人的不光彩的一幕。1996年3月6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刊出長篇報道,中心內容是"中國的原子彈間諜從美國的實驗室竊走了原子彈的秘密"。3月8日,《華盛頓郵報》稱,這位"中國原子彈間諜"就是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工作了20多年的華人科學家李文和。媒體報道演變成媒體審判,又影響到政界和社會。國會議員紛紛要求重新審查對中國的政策。隨著李文和間諜案的發展,美國社會主流媒體的攻擊對象擴展到全體華裔科學家和中國留學生身上。2000年3月一期美國《新聞周刊》在報道中說,在美國"確有不少真正的中國間諜",稱在美學習工作的中國學生學者雖不是間諜,但被中國利用搜集美國情報。它用"成千上萬"(Hundreds of Thousands)一詞懷疑了所有在美讀書和就業的中國人,對他們的進修、就業、晉升、居留產生廣泛的負面影響。《華盛頓時報》2000年11月也發表文章稱,中國從90年代初就開始派間諜赴美活動,竊取美最新敏感情報。將一起個別的、后來又證明是錯誤指控的案件,發展到對整個族裔的猜忌,暴露了傳媒民族歧視的惡劣作用。
加拿大華裔科學家秦建業被傳媒所誣陷是另一例證。2000年4月1日,《環球郵報》發表專欄文章,題為:"多倫多大學是種族主義者嗎?關于一個男人揪住一個機構當人質的悲哀故事"。文章中說:"它顯示出個人的權力,只要這個人是個少數民族,只要這個機構對歧視的指控敏感,個人就能揪住一個大機構無休止地榨取贖金","秦博士想把他變成一個人權的受害者"。秦建業認為,這篇文章違反了事實,"文章給讀者一個印象,我是一個最近從香港移民到加拿大,想從加拿大人那里搶奪工作崗位","把加拿大的少數民族當成外國人"。秦建業1968年移民加拿大,1973年就取得了加拿大國籍。該文章發表后,秦建業曾致信抗議,但該報沒有表示收回他們的文章觀點,也沒有對事實做出澄清。
美國華人科技企業家王嘉廉脫穎而出,成為美國新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人物。1998年,王嘉廉為使公司業務多元化,決定以90億美元收購計算機科學公司,但受到阻撓,流言不斷,《華盛頓郵報》文章甚至提到了聯合計算機公司的"外國聯系",稱王嘉廉"不僅在中國做生意,還幫助中國企業發展軟件業",稱美國當局對他的忠誠有懷疑,因而不愿讓同中央情報局等政府部門有業務往來的計算機科學公司被聯合計算機收購。重壓之下,王嘉廉最終決定放棄收購計劃。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在2000年3月13日的ROYAL CANADIAN AIR FARCE節目中,新聞報道員在評論某間華人餐館因有老鼠出沒而面臨被政府關閉時表示,老鼠問題的出現是因為"貓已被煮食了"。加拿大平權會一直致力于維護華裔加拿大人的平等權利及其在媒介中的代表性,他們認為加拿大廣播公司這種不負責任的評論有種族歧視之嫌,大眾傳播媒介這種對華人的負面定型描述是不可被容忍的,大眾傳播媒介有責任提倡各族裔間的相互了解及容忍而非促使其彼此嘲笑及仇憎。
2000年4月,中美關系遭遇挫折,媒體上充斥大量嘲諷華人的言論,出現把華裔關入集中營、拒吃中國菜、漫畫丑化華人等荒謬舉止。據美國《村聲雜志》報道,發生中美撞機事件后,美國傳媒熱衷于嘲弄華裔人士,美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報紙專欄作家等,紛紛推出嘲笑華人的笑話和漫畫,樂此不疲。報道指出,參與這種"嘲黃運動"的不乏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而且大多數是白人。報道認為,根據過往經驗,針對少數族裔的嘲弄,在美國社會往往會導致真正的敵視行為。
21世紀初,口蹄疫引起了歐洲甚至世界的恐慌,但西方國家主流媒體竟把禍根歸于華人。2000年3月27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英國一家中餐館售賣從遠東進口的帶有病毒的肉類,很可能是英國口蹄疫的罪魁禍首。這一攻擊引致英國華人組織和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英國農業部長尼克·布朗4月8日會見英國華人社團組織代表后發表講話,稱沒有證據表明英國爆發的口蹄疫與中餐館有關,并對英國媒體不真實的報道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表示歉意。但由于這項報道,英國華人餐飲業的生意在一周之內下降了百分之四十,華人餐飲業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
2001年6月,英國食品標準管理局宣稱在它抽驗的醬油產品里有一些含有過量的可能致癌化學物質。英國傳媒廣泛報道了有關消息,報道的標題《每日星報》是"中國食品會要你的命(Chinese Food Can Kill You)";《每日快報》是"嚴厲禁止華人食品";銷量最大的《太陽報》是"中國食物亮致癌紅燈(Chinese Food Can-cer Alert)"。只是部分醬油有問題,他們把事情說成是中國食品致癌,將問題混淆到"中國食品",使英國平民百姓因此不敢吃中餐,使中餐業繼"口蹄疫風波"后再次受到沉重打擊。
隨著依托國際互聯網的第四媒體的發展,西方國家也出現了侮辱華人的互聯網作品。2000年6月,美國一個名為"冰箱"的動畫網站(cebox.com)推出"黃先生"(Mr.Wong)為主角的網上動畫,主角"黃先生"是一位瘦小、哨牙、細眼、動作猥瑣的85歲華裔男仆,造型上結合了傳統敵視亞洲人的偏見。動畫中的"黃先生"有經常被奚落,在貓王的墓上撒尿,裸跑等情節。美國的亞裔團體對該出動畫極為不滿,美國《新聞周刊》也指出,"黃先生"或許是"冰箱"網上動畫中最侮辱性的人物,除"黃先生"的造型難為亞裔人接受外,劇情亦充滿侮辱亞洲人的內容。
西方國家主流媒體之所以敢于歧視和誣陷華人,逆文明發展方向而行是有受眾基礎的。據1996年在加拿大進行的一份調查,加拿大白人中35%對非白人民族有偏見,5%- 10%的人是專門向少數民族惹是生非的肇事分子。2000年初,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以及總部設在洛杉磯的"亞太地區族裔領袖教育"研究機構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約占全美人口4%的亞裔始終被視為外國人,亞裔人士通常被美國社會認定為神秘難解。由洛基維洛奇伙伴公司、反毀謗聯盟與馬提拉傳播團體在2001年3月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美國民眾對華裔持"非常負面態度",且有三分之一懷疑華裔對美國的忠誠程度。美國國務院在2000年9月21日向聯合國提交的一項報告中,承認種族歧視至今仍為美國社會的一大問題。
世界文明即使發展到了今天,民族之間的融洽和諧共處依然是一種理想化的憧憬。我們對西方的多元文化政策也不能期望過高。面對主流媒體的歧視、誣陷,華人要堅持斗爭,爭取平等權利。在李文和事件、口蹄疫事件、中美撞機等事件中,華人堅持進行斗爭,團結抗議,中國政府也及時反駁不實的說法,迫使有關政府官員澄清事實道歉,制止了歧視華人潮流的蔓延。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美國默多克新聞集團和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集團等西方傳媒集團已經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西方世界利用其經濟實力向其他國家進行思想滲透,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必將受到挑戰。我們從多角度了解西方傳媒報道傾向性,對提高民眾對國外傳媒信息的辨析能力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