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徽
去年12月7日,臺北、高雄的"市長"選舉結果揭曉,其中高雄市選舉結果讓幾乎所有臺灣傳媒大跌眼鏡---同選前各大傳媒所做的調查和預測相反,民進黨高雄市"市長"候選人、高雄市現任"市長"謝長廷擊敗選前被民調普遍看好、由國親兩黨聯合推出的候選人黃俊英,從而確保了南臺灣繼續留在民進黨的綠色世界里。
同樣,臺北的選舉結果也讓民進黨的不少人意外,國民黨籍候選人,臺北現任"市長"馬英九打破了民進黨方面選前計劃(準備輸20萬張票)以超過民進黨候選人50多萬張票的壓倒性多數連任臺北"市長"。用一名民進黨人士的話說:馬英九讓民進黨"輸得很難看"。
島內普遍認為,這次臺北、高雄"市長"選舉是2004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依據主要在以下兩點:第一,由于民進黨無力改變臺灣經濟困境,因而出現了執政危機;其次,此次兩市"市長"選舉中已經實現了國親合作,而國親對立恰恰是民進黨得以執政的根本原因。
透過這次選舉,筆者對臺灣當前及未來的政治生態,有以下考量---
國親合作決不樂觀
首先,此次國親合作是策略性的、暫時性的。
就此次選舉而言,宋楚瑜實際上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是民進黨方面的評價。就現實情況看,由于親民黨歷史太短,沒有強大的地方組織系統,在地方沒有動員選票的組織能力;二是除了宋楚瑜本人之外,沒有一批政治明星人物。上述兩點決定了此次"市長"選舉中,它只能扮演配角。最初親民黨在高雄推出了張博雅作為候選人,但此人顯然不夠分量,而且親民黨支持者強烈要求國親整合,并對宋楚瑜大加指責,結果宋被迫改變初衷,轉而支持國民黨候選人。用宋本人的話來說:沒有一個國民黨主其事者要我們支持他們,我們是為了民意而這樣做的。這就是說,兩黨選前并無協商或謀劃合作。
其次,宋楚瑜的個人因素:他對于2004年的"總統"選舉有何規劃?是否打算參選?競選"總統"還是"副總統"?不得而知,并且這一切都不是他個人可以決定的。他的未來舉動首先要看親民黨基本群眾的態度,其次要看黨內重量級人物的態度。因此,這同樣決定了兩黨合作的不確定性。據許信良介紹說,國民黨方面已經決定,如果宋楚瑜要選"總統",就拿馬英九同你抗衡;如果選"副總統",就讓連戰選"總統",總之,不能讓宋如意競選當上"總統"。但宋楚瑜恰恰又是一個很有政治企圖的人,他能接受國民黨的這種"安排"嗎?
再次,無論是國民黨還是親民黨黨內,一直以來都有一批重量級人物強烈反對兩黨合作。道理很簡單:國民黨認為,你宋楚瑜有多大實力?而對于從國民黨里分化出來的親民黨來說,合作得太多,必將造成親民黨的邊緣化。
未來臺灣將呈現不完全的兩黨政治
此次"市長"選舉中有個現象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選民態度對政治人物的巨大影響力。從親民黨在高雄放棄自己的候選人,轉而支持國民黨候選人,并且在臺北支持馬英九來看,黨的基本群眾的意志深刻影響了黨的領袖人物。就泛藍陣營來說,其基本支持者一直以來都有要求國親整合的愿望。因此,在未來臺灣各級地方行政首長選舉中,只要國親兩黨按照實力加分肥原則,就有可能推出共同候選人,并在選舉中實行暫時性合作。
但在民意代表選舉中,這種可能就幾乎是零,因為這將關系黨的存亡。在"總統"選舉中,國親兩黨能否合作對抗民進黨,由于前述原因,也有相當難度。
另一方面,民進黨顯然已經在島內成了氣候,成為臺灣政壇極其重要的力量,它擁有穩定的全臺1/3的選民,以及執政的資源優勢。這從去年年底的民意代表和縣市長選舉,以及這一次臺北、高雄兩市"市長"選舉上可以得出結論。
由于上述兩方面原因,未來臺灣政壇將呈現兩大政治力量:一支是泛藍系的國親兩黨,他們的合作不十分穩定,同政黨聯盟相似,選民人數眾多。另一支則是泛綠系的政黨,包括民進黨、臺聯黨,其選民穩定,擅長選舉,精于文宣。雙方大致勢均力敵。如此,不完全的兩黨政治便浮現出來了。
從兩岸關系來說,這兩大政黨系統的大陸政策正走向趨同,都在向中間路線靠攏,即經貿上保持往來,政治上暫時避談統一。對于泛國民黨系統,經貿、三通都不是問題,但統一問題,我們也不能對它寄予太大希望,這既是意識形態對立的結果,也是臺灣政壇本土化風氣使然。對于民進黨來說,從在野到執政的轉變,將促使它放棄臺獨立場并認同發展兩岸經貿,但也難以指望它在短期內會主張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