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全球產業轉移大潮中,越來越多“亞洲制造”風行全世界,最早是日本,再就是亞洲四小龍,然后是東盟經濟圈和中國大陸。如今,人們的普遍共識是,亞洲在研發、供貨、生產以及銷售一體化上的自主局面正在形成,“亞洲制造”已成為全球經濟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1.“亞洲制造”如火如荼
近二三十年間,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金密集型產業,由于已經不能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不得不從發達國家陸續向外轉移。這一過程中,格外受跨國企業青睞的地區,是勞動力素質較高、數量豐富且成本低廉的亞洲,特別是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亞洲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表現得尤為搶眼。
不僅如此,亞洲地區還有潛力巨大的本地市場,其中中國和印度等更擁有世界上尚未充分開發的最大消費群體。承接了發達國家部分制造業的亞洲,背靠如此廣闊的市場,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在不長的時間里逐步獲取了有力的競爭地位。放眼世界,如今亞洲的制造企業,在包括高科技產業在內的很多領域內,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競爭實力。韓國和中國臺灣省一大批本土企業,已經實現了國際化發展。在中國大陸,以家電業為例,海爾、長虹、TCL等后起之秀,不僅依仗價廉物美的產品,一步步打破了日本品牌早年在國內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還大量出口,爭奪著原本屬于發達國家的市場份額。
在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2002年度信息技術(IT)工業百強企業中,高居前10名的,有3家韓國企業、3家中國臺灣企業和1家中國大陸企業。這表明,即使在發達國家實力占優的高技術產業,“亞洲制造”的能力也不可小覷。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電腦、電子產品、電信設備、石油化工等制造商,都已經把生產網絡擴展到亞洲。而且,不僅是低端制造業,屬于高端項目的研究與開發,目前也成為跨國大企業在亞洲直接投資的重點。
亞洲制造業的發展,不斷提升著亞洲各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例如,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已從2001年的33位上升到目前的31位,韓國從28位上升到27位,馬來西亞從29位上升到26位。
2.“中國制造”后來居上
二十世紀90年代至今,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方興未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世界制造業巨頭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如今,“亞洲制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著“中國制造”。因為,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現在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標志,特別在傳統消費產品領域,已經幾乎找不到中國無法制造的產品了。最近幾年,許多國外制造企業甚至關閉了本國工廠,把生產基地完全轉移到了中國。日本有關方面曾對東京證券市場上1000多家上市公司展開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制造業一半以上企業準備3年內把生產線移往海外,其中超過七成的企業把中國作為首選目的地。
在日本公司中,松下前年停止在美國肯塔基州生產微波爐,把生產基地遷到了上海。松下、東芝、三洋等彩電生產商,已全部把彩電的主要生產線移到中國。日本的錄像機、影碟機、復印機、空調等產品,也主要由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工廠生產。佳能公司在蘇州建立了它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廠。日本電氣公司(NEC)也宣布將關閉在蘇格蘭和馬來西亞的下屬工廠,把七成個人電腦生產轉移到中國。
與此同時,外國公司加大了在中國的采購。全球家電巨頭通用電氣(GE)已經把中國當作重要采購基地,2001年,這家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成品采購量就達到其全球采購額的三分之一。通用電氣的很多冰箱、冰柜、空調、洗衣機和微波爐都來自中國制造商。不僅是通用電氣,包括三菱、松下、東芝、西門子、飛利浦、諾基亞、摩托羅拉、戴爾、IBM等幾乎所有國際電子產品名牌,都有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中國制造的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微波爐、摩托車等已在世界市場份額中拔得頭籌。
中國對亞洲市場的重要影響力,以及中國本身突出的人力資源優勢,是吸引世界巨頭前來建廠的兩個重要原因。近幾年來,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越來越多地帶有戰略性味道,它們的目標指向中國市場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市場。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已經不單是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它們看好的,不只是13億人口的龐大購買潛力,更有中國市場的輻射作用和全球分工角色。這些公司已經意識到,如果不在中國投資,搶得保持領先的機會,就很有可能被競爭對手甩在后面。
3.合理競爭實現雙贏
制造業的轉移,是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分工的必然。例如,半導體制造業二十世紀70年代由美國主導,80年代由日本主導,90年代則轉移到中國臺灣。近年中國IT制造業飛速發展,在第三、第四代手機和先進半導體芯片等制造領域,開始與發達國家一較短長。
不過,亞洲、特別是中國制造業的興起,讓美日歐一些人產生了“危機感”,新的保護主義思潮開始形成,發達國家內部的反全球化聲音,某種程度上所表達的是對“亞洲制造”的不滿。其實,只要存在經濟合理性,產業轉移就一定會進行下去。何況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亞洲制造業的快速增長,可以對其它地區的產業形成刺激,發揮帶動作用。
以中國為例,中國眾多的人口,固然能夠生產大量產品,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制造業的增長,不僅創造供給,同時也創造需求。中國不僅作為供應方推進全球經濟發展,而且也作為需求方拉動世界經濟的發展。這兩年,全球的IT巨頭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裁員和破產消息屢見報端,但中國IT產業卻保持著相當高的增長速度。拿手機來說,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如果沒有中國市場,很難想像它們能有今天的業績。
4.提升“亞洲制造”含金量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是解決就業矛盾的重要領域,是高新技術的載體,也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對處在工業化中期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說,制造業發展更是至關重要。
目前,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是在高端領域,這些國家的企業與來自歐美的跨國巨頭比較還有很大差距。整個亞洲雖然制造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高技術產品,但在亞洲本地市場,卻并不是本地高技術品牌占有控制權,“亞洲制造”產品返銷亞洲的比例超過了一半。在國際市場上,“亞洲制造”的含金量,還遠不及“日本制造”和“歐美制造”。
在亞洲發展中地區,工業制成品的低成本、低價格優勢,主要存在于中、低技術水平的產業、產品和生產環節中。除了韓國等少數地區以外,包括中國在內,各國工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還不強,對跨國企業資金、技術的依賴性較大。所以,盡管制成品的產量不小,所獲得的最終經濟利益卻有限。
歷史事實證明,僅僅依靠成本和價格上的比較優勢,不可能真正成為制造中心。專家認為,要想提升“亞洲制造”的含金量,亞洲制造企業應主動努力,力爭早日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升級,從以產品制造為中心向以技術研發為中心轉移,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惟此,才是今后亞洲制造業的突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