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瀝 曲 波
有備無患語出《書·說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其意為事先有準備,可以避免禍患。
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割據,列強紛爭,戰火連綿不斷。在爭斗中有的急劇崛起,成為霸主;有的是國破人亡,消失無蹤。從中古人總結出有備無患的立國保民之道。
從軍事方面說:有備無患指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下,不要放松警惕,要時刻想到戰爭的危險,并從精神到物質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安而忘危,就要付出血的教訓。
公元二八O年,西晉滅亡吳國后,晉武帝司馬炎認為不會再發生大的戰爭,主張軍隊將領們不必再去從事軍事活動,而讓他們轉業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務,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隊。但是,著名軍事家杜預引用古代兵書《司馬法》中的話,告誡晉武帝:“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不能以吳國的滅亡而高枕無憂。他作為軍事統帥在與吳國作戰結束后,立即還鎮襄陽,堅守要地,交錯屯兵,使所部戒備森嚴,“視無事如有事”一樣,從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安定形勢。杜預死后,晉軍備廢弛,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給內外敵人以可乘之機,不久天下大亂。
在現代社會也是如此。像美國這樣的一流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由于喪失應有的警惕,沒有真正做到有備無患,結果慘遭珍珠港失敗。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心讓美國參戰,以打敗侵略者。可是,身居美洲的美國廣大民眾,看到戰場遠在歐、亞,并沒有危機感,看不到這場大戰與自己有何相干,因而不贊成美國參戰。美國軍方也沒有及時了解到日軍把侵略重心從陸上轉到海洋,美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已成為首選目標,所以對情報機關截獲的有關偷襲珍珠港的情報視而不見,沒有及時發出警報,港內美軍毫無戒備,損失慘重。美國海軍在挨打中清醒過來,全軍上下行動起來:戰略部門總結教訓,修改戰略;情報部門日夜監視、觀察分析敵情;作戰部隊嚴陣以待,真正做到有備無患。日本海軍想故伎重演偷襲中途島,結果是勝負移位,出現大轉折。
有備無患還指在戰爭期間打了勝仗之后要像沒打勝仗一樣,繼續保持高度警惕,做到勝不驕,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一七二三年秋,清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奉軍至青海,平定叛亂,連連獲勝。但年羹堯十分機警,認為敵未滅,不可懈。一天夜入三更,萬籟寂靜,官兵發出甜美鼾聲,突然一群大雁發出凄慘的叫聲,從營帳上空飛過,年羹堯迅即判斷出一定是敵軍夜間襲營的徵兆,便馬上喚醒官兵,全副武裝,埋伏起來,嚴陣以待。四更時分,敵軍果然急馳而來,年羹堯揮軍四起,殲敵大部,打了一個計劃之外的漂亮仗。事后,官兵詢問此戰役勝利之秘訣。年羹堯說:“我無妙法,只是戒備二字。”又說:“戒備之理,要運用自如,也非一日之功。為將者要先敵所料,必知天文地理和敵我之長短,還要知禽獸生活習性,細心體察,從中悟出道理。”年羹堯言論的核心是:常備不懈,有備無患。
有備無患做為統御的策略原則在經濟領域也大有用武之地。經濟上競爭之激烈不亞于戰場。經濟領域的有備無患涉及方方面面,從產品的立項到后續產品的開發,從產品的圖紙到生產中的配方,從專利到商標,從廣告到銷售,從產品品種到產品質量,在這些環節上稍有不慎,容易招致全盤皆輸,都要有備才能無患。
中國大陸的陶瓷制造業本來獨步世界,產量、質量、出口量都占世界第一位,有些產品堪稱一絕,名揚海內外。但有些廠的領導者在這大好形勢下,有些昏昏然,喪失警惕。外國不法廠商趁此機會到廠參觀,中方則毫無保留把制造焙燒的所有過程詳細告訴人家,有些特殊配方也拱手相讓,結果是人家的陶瓷業上去了,質量還高于中方,中方陶瓷出口受到很大打擊。追究其原因,是沒有做好保密工作,沒有做到“有備”,禍害自然就來了。
“可口可樂”在世界上風行幾十年,至今盛銷不衰,無數公司想仿造,均達不到“原汁原味”。其原因在于,他們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可口可樂”的配方屬公司高度機密,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
無數事實證明,無論是軍事將帥還是政治經濟領域的領導者,都要深謀遠慮,居安思危,保持常備不懈,才能有備無患。只有人人做到不固步自封、得過且過,人人保持適度的危機感,才能在激烈競爭的挑戰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華煌摘自《領導者的成功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