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樹清
"空巢家庭"這個概念是1982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提出來的。所謂"空巢家庭",是社會學者對于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家庭的一個形象的比喻。如同小鳥長大后會一個又一個地飛離老巢一樣,子女成年后也會因種種原因離開年邁的父母。于是,老年人獨自生活的現象出現了,就像老鳥最終將會獨守空巢一樣。
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空巢家庭"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現代社會的發展終將導致傳統家庭模式的解體。然而,對于歷來習慣于以四世同堂為榮、以兒孫繞膝為樂的中國人來說,"空巢家庭"的出現卻同傳統的養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老年家庭問題,無疑應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空巢家庭"呈上升趨勢
1999年,北京一位獨居的退休演員猝死家中,直到6天后異味充塞樓道才被人發現;而時隔僅僅半年,又有一位八旬老人在家中過世,數月后才被人發現。廣州市一個"空巢家庭",男主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女主人腰間盤突出,兩個孩子都在市郊。有一次,老倆口同時犯病,家中又沒有電話,老太婆在地板上爬到門口,大聲向鄰居呼救才化險為夷。
這類事實見諸報端后,人們在為之震驚的同時,也大大地提高了對"空巢家庭"的關注程度。據統計,我國目前的"空巢家庭"無以數計。在北京中關村地區,老年知識分子"空巢家庭"已達到70%。據中國零點調查公司一項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市"空巢家庭"已占整個老人家庭的40%,而且,隨著城市住房改革和社會變遷的加快,特別是多年來實行計劃生育帶來的1-2-4家庭結構的凸顯,"空巢家庭"在城市中的比例還會持續上升。"空巢家庭"中的老人不僅得不到基本的生活照料,而且也享受不到親情的溫暖,精神上不能得到慰藉。這其中潛伏著很大的危險,對此我們怎能漠視?
"空巢"空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老年人形影相吊,身邊無人相伴,實際上,老人是心靈備感孤寂,"空巢"空的是老人的心。"出門一把鐵鎖,進門一盞孤燈",是"空巢家庭"的真實寫照。面對著冷冷清清的家,老人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寂寞、孤獨的心情。而退休后無事可做、行動不便,加之喪偶、生病等不良生活事件的影響,則十分容易引起焦躁、孤僻、抑郁、失落等一系列情緒問題。
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家庭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家庭規模在縮小,3口之家、單親家庭甚至無子女家庭增多,老兩口相依為命或者是鰥夫寡婦一人獨守空房的情況并不鮮見。
我國社會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這種老齡化現象有一個特點是"少子老齡化",即父輩多子輩少。子女在外地工作或長年生活在國外,使老人獨自生活成為無奈的選擇。
因為代際關系不合而分居。中年人往往無暇顧及老年人,加上不同年代的人在思想、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差異,有可能產生各種矛盾,溝通很困難,"別跟他多羅嗦"成為其中一些人對老年人退避三舍的典型心態。在這種相互側目的環境中,精神贍養的效果自然難如人意。
歲月無情,中年這一代人命運多舛,精力有限,對于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業、交往、配偶、子女尚能傾注心血;而對增加自己經濟負擔和需花費精力的老人,就越來越感覺"奉陪不起"了。一部分中年人面對贍養老人的重任,不得已采取請保姆代為照顧其生活起居的方式,而對需要時間和精力的精神贍養就更無暇顧及了。
如何使"空巢"變"愛巢"
(1)提倡老年人精神"自助"。
建立新型的家庭關系,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戀。在許多家庭中,孩子是家庭基本三角關系的惟一支點。這種家庭關系容易使父母對子女產生特殊的依戀心理,為日后產生"家庭空巢綜合征"埋下了隱患。所以,應及早將家庭關系的重心由親子關系向夫妻關系轉移,父母應降低對子女的回報期望水平,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戀。
尋找子女"離巢"后的替代角色,構筑新的"個人支撐點"。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扮演著一系列的角色,在眾多的角色活動中,有一種或幾種角色活動對他本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構成了維持其基本心理平衡的"個人支撐點"。如果父母把養育子女當作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甚至是惟一的內容,一旦子女長大離家,原先所扮演的父親或母親的角色部分就會喪失掉。要克服和緩解"家庭空巢綜合征",就必須及時更新內容,在生活中融入新的、值得關注的內容。
自娛自樂,提倡老年人精神自助。老年人是得天獨厚的"悠閑族",有人稱退休是"第二人生"的開端。沒有子女相隨,卸了撫育重擔,可以自尋樂趣。魚蟲花鳥、走親訪友、優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就是有點個人癖好也無妨,幽默閑適大師林語堂稱:"名、利、色、權,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有趣字是有益身心的。"老年人有了自己消閑自娛的方式,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就會感覺到越活越有滋味。
不遠離社會和人群,主動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老年人不要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家庭里,要主動走出去,融合到社會之中,那樣自然會找到精神寄托,減少寂寞和孤獨。就老年人自身而言,提倡"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在有能力的情況下積極發揮余熱,為社會再做奉獻。
支持喪偶老人再婚。老人喪偶后,其心理創傷是嚴重的,苦悶和孤獨感時隱時現,可能會影響到其日后的生活。原來從配偶那里得到的支持、安慰、體貼和照料突然消失,獨身老人需要重新獲得感情上的支持。不能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家庭天地里,要主動走出去,融入到社會中去,自然會找到精神寄托,減少寂寞和孤獨感。另外,兒女孝順是一種精神慰藉,但孝順和照顧不能滿足老人全部的精神需要。老人心思有誰知?如果老人有意再婚,子女應體諒和支持,讓他們晚年有一個伴,感情上有一份依靠。
(2)家庭和社會養老。
常回家看看。就子女而言,對長輩的關愛更不容忽視。無論身處何方,盡量多抽時間關心父母生活,與父母多交流,爭取常回家看看。作為晚輩,要盡最大可能滿足老人的需求,對無法達到或是暫時不能實現的要求,要仔細耐心地進行解釋和說服,以消除老人因此產生的心理上的不愉快,努力幫助父母培養一些有益的興趣和愛好,幫助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精神氛圍和環境。
社區服務。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是適應城市家庭小型化、解決老年人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應加強社區建設,提倡鄰里互助,還應大力發展老年公寓,積極探索新型的、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養老機制以及一些公益敬老模式等,從不同方面解決"空巢家庭"所面臨的種種困難,消除"空巢"老人最擔心的安全隱患,使"空巢"老人尤其是生活上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不再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便而煩惱和恐慌。
時間銀行。目前需要生活照顧的主要是高齡老人,相對而言,低齡老人一般可以自理,且退休后空余的時間較多。可把他們組織起來,為高齡老人服務。推行助老"時間銀行"。社區組織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記載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的時間,將其記錄在案,存入"時間銀行",當低齡老人變成高齡老人后,可獲得數倍時間的幫助。
社會保障制度。老年養老最根本的解決方式還依賴于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包括老年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老年社會福利和老年社會救濟三項內容,而老年社會保險是核心。
呼喚社區服務。有人說,可以把這些老人,特別是身體有病、不能自理的老人送進養老院嘛。但發達國家和我們身邊的實際卻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事實:養老院只是一種必要的補充,而絕不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靈丹妙藥。即使是在瑞典、瑞士等西方國家,愿意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也只有5%,我國則更少。因此,真正能夠滿足老年人需要的,是一種家庭式的社區關懷機制,這正是我們正在努力推進的新興產業。
近些年來,各地在探索社區養老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如"社區網絡呼叫系統"、"老年互助服務"及"時間銀行"等,但大多是些零散的、自發的和區域性的行為。而要建立一個真正完善的社區服務機制,尚待時日,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
某報社退休職工歐女士和老伴文先生每隔一陣就會到風景雅致的地方住上一段時間,同行的還有不少晨練時認識的朋友。這種日漸風行的"候鳥式"旅游休閑養老方式,使我們看到了老年人在觀念上發生了變化,趁身體條件允許,一定要四處看看。出去玩兒過的老人,不僅身體棒了,精神也換了個樣子。對于老年人這種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大多數子女相當支持,有的還出資或承擔旅游費用。
何老先生是社區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就像年輕時那樣熱心,他說:老年人退休不下崗(不下一個公民的崗),離開單位不離開人群(不離開社會群體)。身體較好的老人,可以參加社區服務和建設,充實了心理,也解決了空虛問題;有一定專長的,則返聘參加專業技術工作和充當顧問。確立新的生活目標是老人消除寂寞孤獨心理的最佳方式,而廣交朋友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徑。就像一位老年工作者說的那樣,"巢"空了也好,可以讓老人們舍得離開它,置身廣闊的天地間,開辟出更加精彩快樂的生活。
閔女士是一位熱心的老人,兒子長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沒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料理,時間充裕的她就主動幫助左鄰右舍。上街為年老的鄰居捎上一把菜,在年輕的媽媽們忙不過來時,幫著照看一會兒孩子。還有樓內一些小得不起眼的事情,只要閔女士看到就悄悄地給解決了,就像處理自家的事情一樣自然。她的舉動讓周圍的人感覺到心中溫融融的,大家愛護家園的行動更自覺了。在閔女士看來,家的概念已不僅局限于自家一門一戶,而是包括周邊鄰居這樣一個大家庭。當有人表示謝意時,她總是謙和說:"順手幫個忙,不要謝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