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考勇 石奇亭
一個小瓶蓋獲利也就一兩分錢,一個封酒瓶的膠帽獲利不過幾厘錢,但是看到絡繹不絕的車輛在山東省鄆城縣丁里長鎮北三村進進出出,你不得不承認:這類小商品還真有大市場!
北三村原先是生產棕刷的專業村,后來隨著高壓洗瓶機的出現,棕刷需求明顯下降。如何沖出困境呢?現在已有千萬元家業的張恩芳當時背著小挎包外出聯系業務時發現,市場急需防偽性強、又好開啟的塑膠瓶蓋、膠帽。他當即與廠家簽訂合同,選擇了這種利潤極小的產品。此后這項產業愈做愈大,現在北三村從事瓶蓋加工、膠帽生產的專業戶有180多戶,投資超過百萬元的廠家15處,從業人員3000多人,產品多達50多個品種,年產值4210多萬元,利稅360萬元。
一種產品衰落了,必然有更好的替代產品,而要達此目的只有靠科技使產品升級。于南村青年農民張恩沾1999年投資15萬元,新上全自動控制彩印設備,生產高檔膠帽、鋁箔包裝紙、防偽塑料瓶蓋等升級產品,并不惜重金聘請外地技術人員。近日,他又新建成菏澤誠合印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達到1100萬元,新購進現代設備10多臺,生產高檔次塑料防偽瓶蓋。
一說起農民辦企業,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封閉”、“保守”,但這個觀念在北三村套不上。為了降低成本,他們將上下游產品鏈接起來,生產膠帽需要幾道工序,有幾道工序在這里就有幾個專業廠。銷售隊伍也是聯合的,一家企業的銷售員外出推銷產品,所攜帶的樣品樣樣皆備,外面訂了貨,家里來制作,一家供不上,全村來幫忙。現在全村常年在外跑業務的達200多人。
眼下,走進北三村,會令人懷疑是否走進了瓶蓋博覽會,有鋁質的、塑料的,有花的、紅的、綠的……不一而足;膠帽更是五顏六色。小商品在這里真正做成了大文章。(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