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因為不忍看到母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他請求醫生為母親實施了“安樂死”,卻被以故意殺人罪遭起訴并引發了一場關于“安樂死”的大討論。6年后他和醫生被宣布無罪釋放。如今,身患胃癌晚期的他又躺在醫院里,為自己遞上了請求實施“安樂死”的申請書……他的愿望能實現嗎?
中國“安樂死”第一人夏素文之子王明成,這位49歲的普通職工,兩次與“安樂死”不期而遇,他本來平凡的人生也由于為自己、為親人選擇死亡方式而變得不平凡。
近日,經多方查詢,筆者終于采訪到了王明成,探知了他為母親申請“安樂死”、入獄近6年又無罪釋放的內幕及自己要求“安樂死”的辛酸歷程。
為盡孝,跪求醫生讓母親“安樂死”
1986年6月4日上午,正在陜西第三印染廠印染車間上班的王明成突然接到大姐從漢中市發來的電報:母病危,速回。王明成立即向工段長請了假,急匆匆地從西安市趕回漢中老家。王明成的父親去世早,他和兩個姐姐及一個妹妹全靠當工人的母親拉扯大。因此,王明成非常愛他的母親夏素文。剛剛參加工作時,王明成每月只有44塊錢的工資,卻每個月給母親寄30塊錢。自己只用12塊錢吃飯,2塊錢買日用品。
當王明成趕到漢中市時,母親已經住進了漢中市傳染病醫院,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此時的母親骨瘦如柴,而且因長年臥床,背上長滿了褥瘡,后背已經爛了,稍微翻動一下就疼得厲害。好幾次她都想拿褲帶把自己勒死……
看著病床上母親痛苦不堪的樣子,王明成心如刀絞。他馬上打電話向廠里請了長假,在醫院陪護母親。6月12日中午,昏迷多日的母親突然醒來,把手上戴的一個祖傳金戒指取下來交給王明成說:“明成,你要是心疼媽,就趕快讓我去吧,我實在是忍受不了啦。”母親說完這句話,又陷入了重度昏迷。看著病情一步步惡化的母親,王明成心里知道,再繼續治療只會增加母親的痛苦。
6月25日上午,王明成和妹妹向母親的主管醫生、漢中市傳染病醫院住院部肝炎科主任蒲連升咨詢母親病情,蒲連升說治療無望。王明成說:“既然我媽病得沒有救,能不能采取些措施,讓她少受痛苦安樂地去?”蒲連升說:“不行,在國外,醫生可以對患絕癥的病人進行所謂‘安樂死’,但在我國還沒有這樣的先例。”
6月28日上午9時,醫院開始停止治療,要他們準備后事,因為再拖也就是幾天的工夫了。王明成又到蒲連升的辦公室,要求給母親實施“安樂死”,蒲連升不同意,并說:“你們不愿治了就把病人拉回去。”
王明成當即跪倒在地,哭求醫生同意自己的請求,并表示愿意承擔一切責任。蒲連升被王明成的孝心所感動,只好默認了他的請求。他給王母開了100毫克復方冬眠靈處方,在處方上注明“家屬要求安樂死”,并讓王明成在處方上簽字。
拿著處方單,王明成的手直發抖,他很清楚這字一簽下,就等于給母親判了死刑。要親手結束母親的生命,作兒子的心里是多么難受……可想起母親生不如死的慘狀,王明成還是顫抖著簽下了自己的名字。當天中午和下午,醫院實習生李某和值班護士分兩次給王母注射了冬眠靈。
在醫生兩次給母親注射藥物的幾個小時中,想到母親馬上就要永遠離去,王明成的眼淚不斷地流淌……他想起母親在外面打工的時候,中午每個人發一份干饃,可她只吃兩口,就用一塊手帕把饃包起來,下午帶回去給他吃……但對于自己作出讓母親“安樂死”的決定,他沒有感到絲毫的后悔,因為活著對母親來說,已是一種煎熬。如果自己能夠替她承擔身體的痛苦,他愿意替她承擔,但事實卻是不可能的。他惟一能夠做到的,就是讓母親少受一點痛苦,走得安詳一些。
1986年6月29日凌晨5時,夏素文離開人世,成為中國首例“安樂死”的病人。
陷囹圄,收審六年后宣布無罪
1986年7月1日,王明成和姐妹把母親安葬后,正準備返回西安上班。他萬萬沒有想到,其大姐、二姐卻以醫院把母親治死為由讓醫院賠償母親的醫療費用和喪葬費。漢中市傳染病醫院對此斷然拒絕。
7月3日,王明成的兩個姐姐向漢中市司法機關控告醫生蒲連升故意殺人。漢中市公安局遂對此案立案偵查,并于9月20日以故意殺人罪將蒲連升、實習醫生李某以及王明成收容審查。
王明成的兩個姐姐本意是為了追償一些費用,不料弟弟也被收審,頗感后悔,便要求撤訴,但檢察機關以此案屬于公訴案件不能撤訴為由予以拒絕。
1987年9月,蒲連升、王明成等人被公安局以故意殺人罪逮捕,1988年2月8日漢中市人民檢察院向漢中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那段日子,王明成不但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還背負著殺害母親的罪名。他的壓力非常大,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這件事情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多數人很同情王明成,覺得他沒做錯。很多鄰居前去作證,說王明成一直很孝順,他才被保釋出來。
1991年4月6日,漢中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王明成和蒲連升,其行為已屬剝奪公民生命權利的故意行為,但情節輕微,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條,宣告蒲連升、王明成二人無罪。
隨后,漢中市人民檢察院對一審判決不服而提起抗訴。蒲連升和王明成則對一審判決認定其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提起上訴。漢中地區中院于1992年3月25日二審裁定:駁回漢中市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和蒲連升、王明成的上訴;維持漢中市人民法院刑事判決。
至此,中國首例“安樂死”殺人案塵埃落定。被限制人身自由將近6年的王明成被無罪釋放,回到西安原單位上班。
求解脫,病入膏肓申請“安樂死”
1998年,王明成下崗了,每月只有230元生活保障費。雖然妻子仍在廠里上班,但每月的工資還不到400元。王家的生活陷入困境。
惟一能讓王明成夫婦稍感安慰的是,正上高二的兒子學習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為了供養兒子完成高中學業并能繼續到大學深造,王明成沒日沒夜地操勞。
2000年11月3日,對于王明成來說,又是一個黑色的日子。這天上午,他被查出患了胃癌。住院10天后,他做了胃部切除四分之三的手術。
手術后,由于沒有錢,王明成放棄了化療和放療,拖著病體離開了醫院。一年后,王明成胃部的癌細胞擴散轉移到肝臟上,同時還檢查出了心臟病、支氣管哮喘、心力衰竭等多種疾病。
王明成怕花錢,不肯去醫院治療。2003年1月7日,王明成的妻子吳麗榮和正在某大學讀書的兒子強行將他送進西安市中心醫院。
王明成住院后,妻子和兒子輪流陪護,四處借錢讓醫生減輕他的病痛。看著妻兒為了讓自己安心住院治病而在自己面前強顏歡笑,背后卻悄悄吞下苦水,王明成心如錐刺。他愛妻子,也愛兒子,他希望自己能盡快恢復健康,擔當起做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但他心里清楚,自己這胃癌加肝癌的綜合病治好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繼續治下去只會拖累妻兒,讓家里債臺高筑。
經過幾夜的輾轉反側,王明成決定選擇和母親同樣的離開方式——“安樂死”。妻子從醫生那里得知王明成的想法后,堅決反對,哭著勸王明成:“即使傾家蕩產,也要讓你的生命維持到最后一刻。”
妻兒的關愛和規勸讓王明成又開始安心治療,因為作為“安樂死”第一人之子,曾有的經歷讓他能體會到妻兒此刻的心情。雖然醫護人員盡職盡責,但是王明成的病情仍在不斷惡化。到了6月份,劇烈的疼痛令他不堪忍受,而止痛藥吃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痛苦不堪的王明成再次想到了“安樂死”。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時,妻子當即反對:“你若真的安樂死了,別人還不把我的脊梁骨戳斷?再說,你真像母親一樣走了,公安部門把我抓走可怎么辦?明成,聽我的話,你的病能治好,我不怕花錢。”
“可是,我生不如死啊!麗榮,你不知道,我多活一天就多一天的痛苦。我求你了!‘安樂死’不但解除了我的痛苦,而且我還可以捐獻出自己的角膜、腎臟等器官,家里也不必再為我花這冤枉錢了。”王明成說完,與妻子相擁而泣。
6月5日,王明成向醫院提出“安樂死”,并說明他就是中國首例“安樂死”病人夏素文的兒子。醫院得知這一情況后,極為重視,當即讓王明成寫一份要求“安樂死”的書面申請書。7日,王明成把申請書遞交給醫院。
為了避免像當年母親“安樂死”后給家人惹出官司,王明成沒有讓妻子在申請書上簽字。
6月19日上午,經過研究并報請上級有關部門審核后,西安市中心醫院給了王明成明確的答復:在國家沒有立法的情況下,醫院不能實施“安樂死”。
6月29日,王明成病情出現惡化,幾次出現肝昏迷狀態,醫院已下了兩次病危通知書。為了止疼,醫生給王明成注射杜冷丁時已不考慮藥物的依賴性和對身體的損害了。
7月4日,在請求“安樂死”未果的情況下,王明成向醫院提出出院申請并獲批準,他于當天下午出院回家。王明成強調,雖然他回家了,但仍堅持“安樂死”的請求。
當問起自殺和“安樂死”都可以讓他離去,為什么只選擇“安樂死”而不是自殺時,王明成說:自殺我想過,但是我覺得自殺和請求“安樂死”有著本質的不同,“安樂死”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志。死亡的方式有很多,從理智上來講,我愿意為人類留下有意義的東西。我要在親朋的關注下安靜地離開,文明地離開。
難定論,是是非非“安樂死”
王明成要求“安樂死”并遭醫院拒絕的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贊同,有的反對。
贊同方認為,王明成的“安樂死”想法無論對自己和家人及社會都是一種解脫。
當年為王明成“殺”母無罪做辯護、曾獲陜西省“十佳辯護獎”的朱西武律師說:王明成當年建議對母親實施“安樂死”是出于對母親的愛,如今他在自己病魔纏身時,又欲求“安樂死”,是因為他愛自己,更愛自己的家人。
朱律師認為,如今同樣疾病纏身的王明成向醫院遞交要求“安樂死”的申請,和十多年前其母親夏素文案相比,前進了一大步。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學和醫學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死亡注入了新的概念。人類是否有選擇死亡的權利,也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注重生命價值、保持人的尊嚴。
當年參與王明成案研究和審判工作的法學家、現任陜西省紀委副廳級紀檢員、省監察廳監察專員的王鴻鱗說:“安樂死”對社會是有益的,從表面上看,“安樂死”雖然也是致人死亡,但與刑法的故意殺人罪有著本質的不同,對垂危病人使用“安樂死”的方法,其所追求和希望的不是死亡結果。因為這個結局已定,追求的是通過人工調節的措施改變瀕死前的痛苦狀況,也就是對死亡方法和途徑的一種選擇,這是一種觀念的更新,也是對生命和死亡的再認識。因此,“安樂死”的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
反對者擔心不法之徒借“安樂死”之名行謀殺之實。他們認為:從醫學上來講,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還很有限,“絕癥”的概念帶有很大的經驗性和主觀性,放棄治療不但違背人道主義原則,也勢必妨礙醫療科技的進步。而且“安樂死”的“患者自愿”等前提條件很難界定,容易為自殺、他殺、謀財和逃避贍養等提供機會,也增加了無意識誤診的法律風險。
廣東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表示: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的社會保障、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若立法實行“安樂死”,牽涉到法學、醫學、倫理、道德等領域的相關問題,關鍵還在于違背了《憲法》的規定。因為對任何未經法律處死的生命,人為地加以結束,不管實行“安樂死”自愿與否,實際上是對生存權的剝奪,而生存權是《憲法》直接保護的權利。
河南乾元昭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乾認為:目前,我們從法律上還找不到“安樂死”的法律依據,很難將“安樂死”和故意殺人區別開。中國現行的法律禁止任何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如果醫生真的通過藥物來結束王明成的生命,醫生就完全可能被司法機關定性為“故意殺人”,要受到來自行政、法律的懲罰以及社會輿論的譴責。
后記:在本刊發稿之際,驚悉王明成已于2003年8月3日凌晨3時30分抱憾離開人世。
(欄目管理、編輯/曾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