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女士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常為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兒感到欣慰。一個星期天當她帶著4歲的寶貝女兒去超市購物時,卻發(fā)現(xiàn)女兒口袋里鼓鼓囊囊的,用手一掏,竟掏出好多糖塊。這令吉女士大吃一驚,短短幾分鐘里,女兒竟偷拿了這么多的糖塊。一心想著將女兒培養(yǎng)成品德高尚的人,沒想到卻培養(yǎng)出了一個“小偷”!
曹女士說自己7歲的兒子經(jīng)常偷偷從家中拿錢買一些零食或者小玩意兒。大人口袋里的錢,桌子抽屜里的錢,常常不翼而飛。而兒子口袋里,卻不斷地出現(xiàn)零食等東西。問兒子錢自何來,他支支吾吾地一會兒說是撿的,一會兒說是沒上交的壓歲錢。曹女士對兒子進行了嚴厲的言教。但過不了多長時間,他又故技重演,甚至到爺爺家拿錢。問他為什么“惡習”不改,兒子說見了錢手就癢,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曹女士擔心地說,這樣下去,孩子長大了,越偷越大,不就犯罪了嗎?
“偷”拿東西原因多
學校附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商店對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是一個不小的誘惑。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虛榮心較強的孩子,都可能是這些商店的常客。有些沒有零花錢的孩子必然會從家里拿錢,滿足和平衡自己的心理。而且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同學漂亮的文具、玩具等眼熱,也屬正常心理。
在心理門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6~12歲的孩子最易發(fā)生偷竊行為。而5歲以下年齡的孩子還分不清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什么東西是別人的。所以,像吉女士的4歲女兒從超市將糖塊拿回家中的“偷”,與成年人的偷盜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千萬不要用成年人的道德標準衡量兒童的這種行為。
杜絕孩子的“偷”行為
查找原因:對于孩子的“偷”,家長首先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是孩子零用錢不夠還是物欲的誘惑使然;是受人指使脅迫還是出于好奇與攀比;是偶然發(fā)生還是形成了習慣。切忌一聽孩子有了“偷”的行為就大發(fā)雷霆,大打出手,盲目地“上綱上線”,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一定要靜下心來,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物歸原主:如果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即使是不值錢的東西,也不應默然處之。而應當由孩子或父母陪同孩子一道物歸原主,同時,向孩子指出偷竊的嚴重后果,用愛感動孩子,使其改正錯誤。
及時看兒童心理門診:當以上方法仍不奏效時,應當及時看兒童心理門診。像曹女士的孩子看見錢“手癢”,以致控制不住地想伸手去拿,就應當看兒童心理門診了。因為偷錢行為可能是一些兒童心理疾病的表象,如多動癥、強迫癥及偷竊癖等,因其癥狀較輕不易被家長發(fā)現(xiàn),如不及時處理,就會影響正常的心理發(fā)育和人格發(fā)展。必要時,這種情況還需請精神科給予藥物對癥治療。
滿足孩子一定的消費心理:6~12歲的孩子有一種強烈的與同伴保持一致的心理,和同伴不一樣,很容易被排斥,這是所有的孩子擔憂的。家長應該承認孩子的自尊、虛榮和認同心理,那些堅持不給孩子零花錢的家長(我們什么都給他準備好了!)應調(diào)整一下自己的態(tài)度,畢竟這是一個離不開“錢”的消費時代,讓孩子學會理財及自我控制,也是不錯的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