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兩年在巴格達工作的特殊經歷,我對這場戰爭有了更貼已的感受,有了更多的牽掛和擔心……戰火連天的畫面總是和我熟悉的面孔交織在一起。
幾天來,看著電視上巴格達遭受空襲的畫面,聽著刺耳的防空警報聲、爆炸聲,我仿佛又回到了曾經工作和生活了兩年的巴格達,正經歷著那場名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空襲。
伊拉克真是個多事之地。1997年10月下旬,我剛到駐伊拉克使館工作就碰上了一連串的危機。1998年的2月、8月、11月接連爆發三次武器核查危機之后,美國終于厭倦了薩達姆“老鼠戲貓”的游戲,準備對伊痛下殺手了。
當時,伊拉克與外界聯系的惟一途徑只有巴格達至安曼這條被稱為“千里生命線”的公路。它全長1000公里,兩旁除了沙漠杳無人煙,沿途事故不斷,其實也是一條“死亡之路”。平時我們往來此路都要格外小心,大隊人馬撤離,安全有保障嗎?如果這次真打起來,撤了,路上出事怎么辦?不撤,萬一打擊持續較長時間,到時斷電斷水,交通又斷了,想走也走不了。經過研究,黨委決定暫時按兵不動,但要做好準備。
此時,CNN、BBC等電視臺停止了正常的新聞報道,畫面全部切向巴格達,主持人也在對即將到來的空襲做著各種預測和分析。午夜已過,突然,尖利的警報聲劃破巴格達上空。大家跑出各自的宿舍,仰著脖子使勁往天上看,希望能見識一下傳聞中不可一世的美國飛機。誰知警報聲響過卻又無聲無息了。回到宿舍,正準備睡覺,電視中畫面一變,只見火光沖天,巴格達上空瞬間交織起一張火力網。與此同時,不遠處傳來隆隆的爆炸聲和密集的槍炮聲。“打起來了!”妻驚叫一下并迅速跑到窗前,掀開窗簾朝外看。突然,“轟”的一聲巨響,地面隨之顫動了一下,窗戶被震得嘩嘩響,緊接著聽見誰家窗戶玻璃掉在地上碎裂的聲音。看來,這發炮彈的落點近在咫尺。“快進防空洞!”我喊了一聲,隨手拎了幾件衣服,拽著妻子跑出了門。
所謂防空洞,其實是我們公寓樓的地下室。我們下來的時候,狹小的地下室已經擠滿了人。爆炸聲和槍炮聲隔著地面不斷傳來,整個地下室都在震顫。每輪轟炸后,間隔幾分鐘,緊接著便是更大規模的又一輪轟炸。有些目標被擊中,響起巨大的爆炸聲,騰起的火光將夜幕映成了桔紅色。伊拉克方面在反擊。當晚,美軍共進行了五輪轟炸。高炮和高射機槍組成的火力網籠罩在巴格達上空。
17日的白天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熬了一夜的人們走出地下室,搜尋著戰爭的痕跡。果然在離我們宿舍僅幾步之遙的車庫頂棚發現了一個鍋蓋大小的炮彈坑,宿舍樓外墻的馬賽克被炸去好幾塊,彈跡歷歷可數。
當晚零點剛過,空襲又開始了,規模顯然比昨晚大得多。但由于有了前一夜的經驗,我們從容鎮定了許多,“忙里偷閑”地還能回趟家取些東西或小睡一會兒。幾輪轟炸后,克林頓發表電視講話,稱這次轟炸不實現預定目標絕不停止,根本不會考慮是不是齋月。看來,空襲不會像我們預想的那樣很快結束,很可能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18日晨7:30,我們突然接到通知,全體館員緊急開會。張大使宣布,鑒于空襲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經使館黨委研究決定,并報國內批準,除少數幾位同志留守外,其他人員一律撤回國內。我有幸成為留守人員。
第一批人員撤離了,一個人的辦公室顯得特別空曠。雇員沒來上班,每日必看的報紙沒有送來。經過請示,我決定自己開車去取一趟當天的報紙,順便到外面去看看。
街上不像往日那樣車水馬龍,但也絲毫看不出曾遭轟炸的跡象。我甚至碰到了一個結婚車隊。裝飾著喜慶花籃的婚車后面是載歌載舞的人群,看著他們興高采烈的樣子,誰能想到昨夜美國人的導彈曾在他們的頭上肆虐呢。
正在做午飯,突然響起了警報聲。辦公室來電話通知我馬上換衣服陪大使去伊外交部,薩哈夫外長緊急召見。等我出來,贊京保參贊已為我們每人準備了一套鋼盔和防彈服。
伊拉克的外交部我已去過多次,那今天也沒發現有什么異常。我們后來才知道,薩達姆總統頭天深夜曾到外交部視察,美國導彈不久就襲擊了那里,當時拉馬丹副總統、阿齊茲副總理、薩哈夫外長等都在大樓里開會。所幸的是,兩枚導彈都落在了相鄰的居民區里,沒有爆炸。
19日,美國人一反常態,在白天連續進行了五輪轟炸。夜晚此起彼伏的轟炸聲和槍炮聲響徹巴格達上空。20日凌晨2:00,克林頓總統通過電視宣布:“沙漠之狐”行動已達到預定目標,空襲正式結束。在這次行動中,美英出動B-52轟炸機、旋風式轟炸機并發射巡航導彈對伊數百個軍事、經濟和民用目標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僅巡航導彈就使用了425枚之多,超過了整個海灣戰爭中使用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