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接近 意義非凡
10月30日,溫家寶總理與歐洲理事會主席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和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舉行第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近年來,中歐關系健康發展。自1998年中國和歐盟建立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以來,中歐領導人之間的年度對話的議題一再擴大和深化,從中國加入世貿、人權對話、在國際金融領域里的交流與合作,一直發展到囊括了在科技、能源、通信、教育、司法、行政等領域里的交流,在農業發展、環境保護、國際反恐、地區安全、核不擴散等領域里的合作。9月10日,歐盟公布了新的對華關系戰略文件,承認歐中關系是成熟的伙伴關系。10月13日,中國也公布了有史以來第一份《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首次系統地公開闡明了中國對歐盟關系中的利益與目標。中國此次主動采取回應歐盟的政策有何重大意義?中歐關系為什么能夠得到加強?它會引起第三方的警惕嗎?
龐中英(南開大學國際關系教授《世界知識》專欄作者):這次在北京成功舉行的中國和歐盟高峰會議,標志著歐盟官方所稱的“成熟的伙伴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而中國今年破天荒地發表了《對歐盟政策文件》,首次系統地公開中國的歐盟政策,顯示中國高度重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關系,這更是前所未有。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她們的發展都處在一個關鍵時刻。中國正在抓住從現在起到2020年的“戰略機遇期”,深化改革和開放,奮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而歐盟則面對三大任務:一是擴大和深化。解決歐洲當前和未來面對的問題的《歐盟憲法》即將誕生,未來的歐盟將更加民主和有效。二是歐盟將重新定位她在世界上的作用,制定和貫徹大體統一的對外政策。歐盟將任命她的外長。三是確立歐盟與其鄰國的邊界。未來的歐洲將有30多個成員,這樣一個歐洲與其鄰國的新型關系是很重要的。
歐盟日益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強大的、以“一個聲音”講話的力量。歐盟的世界觀很獨特,也很有趣。眾所周知,歐盟認為,伊拉克不應是一個被占領的國家,而應是一個受到國際共同體支持的國家,要讓伊拉克人民決定自己的命運。歐盟官方和民間一再重申,全球化是一個利弊互見的現象,首先提出“全球治理”的觀念,解決全球化下的世界不平等和不公正問題。前些日子,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次講座上,法國外交部長德維爾潘強調,“未來的世界秩序不能建立在一國(美國)力量的基礎上,單邊主義是一種烏托邦。單邊主義,或者是帝國思維,已經過時了。多邊主義的路線是惟一的現實選擇。”諸如此類的歐洲觀點,均衡、持平、具有遠見,很容易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接受。
值得指出的是,中歐關系的加強和進步,如同中國在亞洲取得進展的重要對外關系一樣,并非針對其他任何第三方力量,特別是美國。無論如何,考慮到跨大西洋的歐美關系和跨太平洋的中美關系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對中歐關系做過分的“現實主義”或者權力政治解讀。中歐合作并非為了制衡美國。在國際關系中,中國不追求權力政治,歐洲則把自己定位為世界上的一種規范力量。中歐雙方都很重視未來的世界秩序問題,強調不能靠強權斷定未來,而主張要實行多邊主義的全球治理。從這個意義上,以權力政治之“心”度中歐之“腹”,難免不合事實和邏輯。
最近讀到復旦大學國際關系青年學者陳玉剛關于中歐關系發人深省的評論(上海《東方早報》2003年10月31日)。他認為,歐洲有中國所需要的市場、技術、可借鑒的治國(包括區域一體化)經驗。“中國應該學會在外交上怎么和歐盟這種復雜的組織結構打交道的技術”。而中國則是歐洲的主要市場之一,國際事務上的合作伙伴。此外,陳玉剛博士認為,中歐相互需要的東西還很多,不能只停留在目前這個主要以物質的、可感知的東西為主的階段,以便超越經濟和市場關系。
世界上兩大新興政治力量的接近,不僅極大地惠澤雙方,而且將改變世界,意義自然非凡。幾個官方關系文件發布、幾次中歐領導人會議之后,我們希望看到實際的各方面的中歐關系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