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5月,我出任外交部副部長,開始主管蘇聯、東歐事務。
當時,中蘇兩國正處于嚴重的對抗局面:蘇聯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漫長的中蘇邊界線上陳兵百萬;70年代末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又出兵入侵阿富汗。這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形成了直接威脅的態勢。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計歷史舊賬,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30年間,中蘇兩國經歷了三個“十年”:1959~1969年可以說是十年論戰;1969~1979年是十年對抗;1979~1989年是十年談判。這期間,既有冷戰又發生過熱戰。
但就在1982年初,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跡象,中蘇關系開始醞釀某種變化。
事情要從那年的3月24日說起。
那天,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來到蘇聯的中亞地區,在烏茲別克共和國首府塔什干發表了長篇講話?熏其中,雖然仍充滿了對中國的攻擊,但明確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了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并表示愿意改善對華關系,建議雙方磋商,采取一些兩國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蘇關系。
鄧小平同志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講話所傳遞的信息。當時,中美之間有關美國售臺武器問題的會談取得了進展,“8·17”公報———即中美之間三個公報中的第三個公報———即將簽署。中美兩國關系的新框架可以說基本確立,著手改善中蘇關系的時機正在成熟。
我們當時的分析是,由于蘇聯入侵阿富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全球范圍內與美國的爭奪日趨緊張,蘇聯已感到力不從心,不得不實行戰略調整,而緩解對華關系正是其中的一個重大步驟。這在客觀上為我們調整對蘇聯政策提供了機會。
小平同志打電話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做出反應。那時,外交部還沒有正式的新聞發布會制度。我仍在新聞司司長的任上,正在考慮設立新聞發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發言人制度的契機。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是一次沒有座位的新聞發布會。那是3月26日,地點在當時外交部主樓門廳處。當時沒有專門進行新聞發布的場地,七八十位中外記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圍。當時擔任翻譯的是現任外長李肇星。
作為外交部首位新聞發言人,我發布了一個只有三句話的簡短聲明:
“我們注意到了3月24日蘇聯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發表的關于中蘇關系的講話。我們堅決拒絕講話中對中國的攻擊。在中蘇兩國關系和國際事務中,我們重視的是蘇聯的實際行動?!?/p>
聲明念完后,沒有提問,也不回答問題。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就結束了。
這個沒有先例的新聞發布會和三句話的簡短聲明,立即引起了在京的中外記者的極大關注。
出席發布會的蘇聯記者當場豎起大拇指,對我說:“奧慶哈拉索!”?穴很好!?雪他顯然聽出了聲明中不同尋常的意思。
三句話中,重要的是兩個詞,一個是“注意”,一個是“重視”。實際上,就是“聽其言,觀其行”之意。其言可聽,自然是說,你講的話中間,有合理的成分。以前,中國對蘇聯所說的一切,只有全面批判,哪里會聽,更說不上“觀其行”了?,F在要“觀其行”,是要對方拿出實際行動來。
這簡短的聲明,第二天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的中間位置,表明消息雖短但很重要。聲明在國際上也立即引起了廣泛注意。西方五大通訊社和其他外國媒體紛紛報道,并發表評論。有外電指出,這一謹慎而含蓄的聲明,預示著對抗了30多年的中蘇關系,有可能發生變化,并使世界局勢為之改觀。
這是我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也是最后一次。外交部的新聞發布會從此成了慣例,每周舉行。不過,不再是站著舉行了,而是移到了國際俱樂部,記者可以坐下來了。后來,外交部建了新樓,有了專門的新聞發布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