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插秧要交費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最想去看的地方不是東京大城市,而是日本的鄉村。
我在北九州市的折尾公民館認識的一位志愿者田中和子,讓我實現了第一次和日本農民接觸的機會。田中和子開了一所私塾,6月中旬,她要帶學生去鄉下插秧體驗農村生活,并邀我一起去,我爽快地答應了。
約1個小時的路程,我們來到位于宗像市一個叫正助村的小鄉村。說是一個村,其實也就五六戶人家,從村貌上看,房屋均為木質構架,結構和色彩頗具歐洲氣息,精致而堂皇,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廣場上,停滿了小汽車。靠近稻田的一邊,排著一列約70余人的隊伍。我問他們在干什么?田中和子說,交費。交費?交什么費?她說,來這里體驗插秧的父母和孩子每個人都要交納5000日元的插秧費。這個活動都延續快10年了。哦?!幫人家插秧還要交費?我頗為好奇。
在所有人交完費之后,有幾位包著頭巾的當地農民在約1畝的水田上樂呵呵地扯著一根繩子在打線。然后孩子和父母們像下河捉魚似地擁到水田里,按照劃定的方格依次插秧。說是插秧,其實每個人只有一小塊地方,大人5格,小孩3格,整塊稻田插到一半就收工,剩下的一半用來舉行一場由村民組織的稻田田徑運動會。父母和孩子們撒野似地在水田里狂跑狂跳。在少兒組的賽跑中,一名3歲的小孩滿身泥巴,在水田里足足蹣跚爬行了10分鐘,父母并沒有出手幫忙,而是在他的身旁不停地加油鼓勁,盡管爬在最后,周圍的人還是給予熱烈的掌聲和贊賞。日本人培養小孩意志的行為,給了我一個真實的印象。
在回市區的路上,我暗自為這家農民算了一筆賬:1畝田,70個顧客,1人5000日元,總計35萬日元,扣除一人500日元的盒飯,純收入31.5萬日元,在稻谷收割期,又有相應的70位顧客,一年的純收入為60余萬日元,換算成人民幣是4萬元,這其中還不包括稻谷本身的收成和套種其他農作物的收入。哇噻,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日本農民的體驗經濟做得真漂亮。
富裕之后的消費
有了這樣一次經歷,我對日本農民產生了更大的探究興趣。后來,我又結識了另一位日本中年農民,他叫深谷秀么。他的臉上沒有農民的那種滄桑和古銅色,白白凈凈,給人的感覺總是一種謙恭溫和。他家住鄉村,太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深谷的家在一片稻田的旁邊,兩層的獨門小院,緊貼屋旁蓋著一個車庫,車庫里停著兩輛車:一輛是豐田,一輛是凌志。房屋的裝修非常優雅,透過裝飾可以感覺到房屋材質的高檔,家里的生活用器應有盡有。兩口子的日子過得十分悠閑、富足和平靜。他特別喜歡中國文化,喜歡我教他一些中文,當我們成為熟識的朋友的時候,他以一個農民后代的身份,向我詳細地介紹了日本農民富裕之后的成長過程。
日本農民是怎樣富裕起來的呢?二戰后,由于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城市中出現了一大批富有階層,他們開始大量購買土地建辦工廠和囤積居奇。日本是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土地大部分在農民手中,農民靠出賣祖傳的山林和土地,一夜間暴富。日本農民富裕之后如何消費呢?這就是日本農民的十一級跳。
第一、改造廚房和浴室。過去日本農民家里的廚房和浴室一直是江戶時代產物,就像以前我們江南地區農民的老虎灶和茅坑,城市居民的沖水廁所是日本農民的熱望,當祖傳的山林和土地變賣成滿滿的一捧金錢時,追趕都市人的生活水平,就成為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
第二、改造翻修房屋。農民從建材市場上購買色彩鮮艷的琉璃瓦,安裝在屋頂上,并把大門裝飾得富麗堂皇,遠遠望去,活脫脫一個暴發戶模樣。日本農民幾百年來一直被地主所壓迫,過地主一樣的生活成為每個農民的夢想。改造翻修房屋,可以滿足心理上的發泄和得到一種補償。
第三、購買汽車。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促使農民開始紛紛買車。有了車,就得有車庫,就引導出了第四階段的生活狀態。
第四、修筑庭院。日本式的庭院,從外圍上看,像藝術品一樣泛著藏青色的石塊砌成的圍墻,在圍墻內,植滿了云冠狀的灌木,和春夏秋冬依次開花的叫不出名字的花草。這種庭院設計完全可以和任何高級賓館相媲美。日本農民庭院的修筑完工,標志著日本農民的家庭形象得到根本的改變,這時的農民開始關注自身的文化素養了。
第五、營造客廳。日本人相當長時間叫喊的口號就是“脫亞入歐”。這當然也包括農民階層。在客廳內,擺設著沙發,鋪著地毯,在顯眼處擺放著漆亮的鋼琴,他們都以歐洲文化追隨者來自居。百科大詞典、雨果全集等之類的大型詞典和文學書刊,也被作為裝飾品擺滿了農民們的書架。
第六、裝飾品。就像一個收藏家一樣,沒有一件鎮家之寶是說不過去的。日本農民不惜重金購買動物皮毛,譬如熊皮之類。據說許多農民花費200萬日元購買一張獅子皮,在臥室里一鋪就是幾張,這時財主的形象熠熠生輝,頗有當年坐山雕的架勢。
第七、旅行,尤其是海外旅行。去過歐洲旅行的人都會發現:在旅游勝地的介紹或者指示牌上,一般除了英文就是日文了。對于這種做法,我們首先不要妄自菲薄,認為這些國家是對日本人特別的尊重,其實不然,而是日本人到歐洲旅游的太多了。顧客是上帝,歐洲人心里很明白這個道理。而且日本人在周游世界后,也為他們的自我革新提供了機會,促使他們進入第八個層次。
第八、收集古董字畫、刀劍文物等。收集古董字畫,它需要具備收藏家的藝術品質和極高的鑒賞能力。買到一件贗品,就有可能體驗壯士斷腕的悲涼。農民們向書畫投資,就得進行再一次的自我提升。
第九、對游艇、高爾夫、休閑、垂釣、盆景、狩獵、豢養動物等產生興趣。高爾夫是英國人的發明,游艇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日本農民全盤拿下。
在日本的鄉村,觸目可及的高爾夫球場和棒球場,一位日本朋友告訴我說,玩高爾夫球的多是第二代的農民,練習棒球的是第三、第四代的農民。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俱樂部、入門書、專業雜志空前活躍和繁榮。我想到了當下國內的電腦和廚師培訓班,不過,前者是為了玩樂,后者是為了生存。目的不同,反映出人的生存狀態的迥異。
第十、享受日常生活。在經歷過暴風驟雨式的物質需求和享受之后,日本農民就變得溫和多了,開始關注身邊生活的細節體驗。關注飲食、服裝、寢具、家具、食具以及對電視節目的挑剔。生活是一種連綿的習慣,要一下子改變吃咸海帶和話梅醬,對他們來說還需時日,但他們可以試著吃魚子醬、牛排和西式糕點。一直到現在,高檔的西式糕點的銷售,據說鄉村都比東京等大城市賣得快,銷路好。
第十一、反哺城市,做體驗經濟的主持人。如今,“滿足城里人的需求”又成了農民的新追求,紛紛做起了讓城里人體驗鄉村生活的主持人。譬如插秧、種果樹摘蘋果、種紅薯挖地瓜、掏海沙做沙浴、開澡堂洗溫泉等等,農民成了市場經濟的弄潮人,而不僅僅是城市生活的跟隨者和仰慕者。
“城市太冷漠,望著燈火輝煌的城市,最讓我懷念的還是故鄉的小河,還有那瓦屋上的炊煙……”鄉村成為城里人的一種鄉愁,一種懷舊和心靈的歸宿,而農民是它們的引路人、管理者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