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一代主宰韓國
韓國新任總統盧武鉉不久前在仁川國際機場的一次講話值得人們注意,這位躊躇滿志、將決定未來幾年韓國命運的人,展現了有別于他的前任的外交構想:為了對抗北美和歐盟這樣的強有力的經濟集團,韓國應與日本、中國、俄羅斯一道在東北亞建立地區聯合體,最終,韓國也成為這個聯合體的領導者之一,一雪朝鮮民族被中國和日本控制之“恨”。他的原話是:“所謂東北亞的中心,并不是單純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夢想,而是要在亞洲實現像歐盟那樣的地區統一,并且建立和平與繁榮的秩序。希望這能夠成為克服數百年來飽嘗辛酸的‘邊緣國家的歷史’,建立起主導自己命運的‘自主歷史’的契機。”
未來韓國將會改變它的政治抉擇嗎?3月份的一期日本《世界周報》發表了一篇題為“韓國外交戰略將由美國轉向東北亞”的文章,認為盧武鉉將在維持美韓同盟的同時,逐步把外交的重點向東北亞轉移。在今后的外交工作中,前總統金大中的“陽光政策”將繼續在新政府得到繼承,以鐵路和輸氣管為支柱的對北援助將會付諸實施;與日本的關系也將謀求得到進一步改善,新政府甚至可能督促日本能夠同樣采取重視東北亞的外交姿態;相形之下,盧武鉉對于1953年簽訂、今年已滿50周年的《美韓共同防御條約》,所表達的態度則耐人尋味:“希望在(任期的)5年內,能夠使其得到相當程度的修改”。韓國的一位學者也概括了這種變化:“盧武鉉比前任的任何一位總統都更加重視東北亞的協調。特別是韓國的貿易伙伴國中,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因此加強與中國的關系對于韓國的生存來說是必需的條件。”
一代新領導人的上臺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政治氣象,有人把它歸結為新生的一代——所謂“386”一代人在韓國崛起、政治影響力擴大的結果。被韓國及國際媒體關注良久的“386”一代,是指這樣的一個政治和社會群體——年齡30多歲,至多40出頭;20世紀80年代上大學和參加政治運動,期間韓國由獨裁統治轉向民主;20世紀60年代出生。這一代人有些什么特點呢?美國《商業周刊》近日的一篇文章“韓國年輕的獅子”,專門就此進行了報道?!?86”一代曾經毫不畏懼地與這個國家的軍事統治者作過斗爭,如今他們又站在了日趨高漲的反美浪潮的前列;他們不再視朝鮮為威脅,主張對北方的同胞采取容忍態度;這個國家富有生氣的經濟管理層現在是由他們支撐,他們受到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富有冒險精神;他們還認為自己是一個正在崛起的亞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韓國加強與鄰國中國和日本的合作,同時減少對西方的依賴;他們對駐韓美軍的看法最能反映與前代人的差別,在他們看來,美國在自己的國家駐軍,乃是過去時代的一個標志——那時,他們的國家是一個貧窮的、依附于他國的、大國政治棋盤上的一枚小卒子,但現在不了,他們不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這種安排。不言而喻,相比于前輩,他們已經展現出不同的世界觀念、價值追求、生活理想和精神狀態,在思維和行為上都與往昔拉開了距離。關鍵的是,這一代人已在韓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構成中堅,在選舉的最后時刻,沒有這一個群體的強有力支持,盧武鉉不可能登上總統寶座。投桃報李,如今盧武鉉正式走馬上任,新政府的主力,也正由這一群人所構成,“386一代人是改革的核心力量”,新總統如是說。年輕一代步入權力中心,韓國政壇和社會更新換代的速度,不難推測將會加快,從今以后,正如一位論者所說,“韓國決不會像原來那樣了”。
正在改變的世界
一代人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一個國家,這是一個個別,還是某種一般性的反映?我們似乎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中,21世紀初的人類社會正在表現出與過往時代的差別,而促使轉折和差別發生的基本動力,則正在于人的變化。
強烈感受到這個事實的人應該是美國總統布什和他的幕僚們。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圍繞武力打擊伊拉克問題,美利堅國家與歐洲的德意志國家屢屢發生齟齬,令布什、拉姆斯菲爾德、切尼們意想不到的是,正是一個曾經美國說一它不會說二的傳統盟友,在此重大問題上毫不含糊地擺出了反對的姿態。紕漏到底出在哪里呢?評論家們給出了多種多樣的答案,比如,冷戰的結束使德美之間已無“共同敵人”,從而也就消除了德國繼續緊隨美國之后的合法性;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現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國內政治而不是國際事務上,大而無當的“全球安全”問題無法切合德國和歐洲的實際利益;冷戰結束以來,德國的民族國家意識重新覺醒,越來越強調自主性和以“德國方式”來處理外交實踐……還是老牌政治家基辛格慧眼獨具,他在一篇題為“‘柏林制造’的一代人”的文章中,指出以上所列,都不過是果,真正的原因乃是在于:美國今天是在與不同于昨天的新一代德國人打交道,當下德國“這個聯合政府的領導人經歷過反對美國有關越南問題政策的抗議活動,甚至參加過一些比較激烈的抗議活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一段時期,德國執政黨社會民主黨鼓吹統一優先于北約,并且推翻了它的一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因為他愿意讓北約的導彈部署到德國領土上。它在聯合政府中的伙伴綠黨在進入政府之前一直反對與西方建立一切軍事關系……傳統的反美主義的確在每一個執政黨的左翼中留下了影響。”那些主張緊密追隨美國的一代人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在“反美主義”思想與運動影響下長大、強烈吁求自身獨立性的一代人,德美、廣而言之美歐因此向世人明白無誤地展示了彼此間的不合。
一代人的興起將變革一個社會的跡象還在于伊斯蘭世界的原教旨主義國家伊朗。世界經濟顧問、曾任伊朗財政部長的賈漢吉爾·阿穆澤加爾近期在美國《外交》雜志撰文稱,雖然美國對伊朗的任何戰略,只要讓人想起外國干涉就注定要失敗,雖然伊朗國內政治錯綜復雜,“改革派”與“保守派”都不認同美國的人權文化、美國任何一項支持一派反對另一派的政策都很難成功,然而堡壘正行將在內部被自己人所攻破,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后出生--被普遍認為是“第三支力量”的一代人,正在迅速崛起,對他們而言,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所承諾的公正和自由的伊斯蘭社會已被證明是騙人的鬼話,在目前近90%的公眾對現政府有不滿情緒的情況下,他們所即將集結起來的政治能量,將可能挑戰毛拉們的霸權,并改變伊朗當下的政治生態。
世界是人的世界,什么樣的人群主導這個世界,我們就將走向什么樣的未來生活。韓國的“386”一代人、德國的“柏林制造”一代人、伊朗的1979年后生人,他們在現實政治中走上前臺,合起來組成了一幅新的世界圖景。舊曲正在消散,新曲已經奏起,毋庸置疑,新一代人的出現并主宰起各自社會的演進方向,將為人類演繹出21世紀初葉的全球新政治。從近期而言,美歐分歧的顯性化、東亞國家自立意識的增長,等等事實都業已顯示出全球政治正處于變革中的信號。新一代人的出現,事實上也是客觀世界發生了改變的一個宣告,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與以往在某些方面相同、但又表現出了巨大不同的世界,一代人的崛起并試圖展現自己的意志、創造自己的生活、改寫過去的歷史,背后的力量乃是今天人們所面對的問題與情勢已不可與往時同語,在此背景下,為成功或不成功的過去所糾纏、喜歡按舊有的習慣與經驗來應對當下現實的“老一代”,已然與這個世界有些“文不對題”。沒有歷史包袱的“新一代”則可以超越這些,他們可以放心大膽地與過去拉開距離,因而也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客觀世界變化并成為未來時代的推動力量。
學會與“新一代”打交道
對于歷史學家來說,不僅要看到事件、流程和因果,還要看到活躍、靈動著的人,人的新陳代謝往往是歷史發生轉折的緣機。政治家們也要留意這個判斷,它對當下的這個世界顯得格外有意味,我們知道,決定世界的已不完全是原先的那群人了。
天下沒有永遠不變的人,天下也沒有永遠不變的道理。人的改變是因為道理的改變,道理的改變是因為人的改變,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人和道理長久地處在歷史的互為因果循環圈中。當奉行新理念、新思維的人群開始挺進歷史前臺時,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世道已經更改,需要有新的道理來看待這個世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我們要學會與運用著新道理的人群來打交道,他們是新道理的載體,真正決定著互動和博弈的過程和結果。
我們注定要與那些走上政治和社會前臺的“新一代”人打交道,面對這種無法回避的場景,固守舊的道理,總在歷史的舊框框里打轉是有害的。
比如在中日關系上。如今的日本人還是50年前的日本人嗎?如果不是,我們是否也需要轉變思想方式,要在對日交往中生長一些創造性呢?韓國的盧武鉉是不打算如他的前輩們一樣來處理韓日關系了,作為從日本的殖民地統治中解放出來后出生的“韓字一代”,他和他韓國同齡人們對日本沒有什么特別的看法,與日本之間也沒有什么瓜葛,對于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他在表示出“非常遺憾”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一些超然:“當問題出現時,必須注意不要使國民的情緒向不信任的方向發展?!眱H僅“走進歷史”記憶仇恨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走出歷史”、與變化著的現實發生實質聯系。去年最后一期的《戰略與管理》雜志因此有一篇文章說,對日要有“新思維”。“日本”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支撐“日本”這個概念的人,也無時不在改變中,他們的改變雖然連著歷史——沒有人會不受到歷史的冥冥制約和規范,然而,他們又是不斷“新”起的,與歷史有著斷裂。我們怎能認為現在與我們打交道的日本人,還是50年前、奉守著軍國主義意識形態的日本人呢?! 與具體的日本打交道,而不是同抽象的日本打交道,我們需要打破一些舊觀念,同時需要注意那些在日本政壇、社會各界活躍著的新人群,研究他們的思想觀念,學會與他們接觸交往。我們知道要與什么樣的人打交道、知道在與我們建立聯系的人群是以什么樣的觀念在對當下做著權衡取舍,我們也就把握了現實和趨勢,而不總是為歷史和過去所累。
(作者:中國軍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