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陽的舊街道是青石板鋪成的,路邊是零星雜亂的攤子,有橋,有水,還有同樣新鮮的空氣。這里似乎具備了江南古鎮的陳設,但卻看不到一樹一樹的花開,聽不到燕在梁間的呢喃,原來不在江南。
出了城就是層巒疊嶂和隨山連綿起伏的樹了。最冷的時節這里會下起雪,那時候的一切都會淹沒在白色之中。大山仿佛被浸染了,天空藍的很蒼白,樹也綠得很蒼白。待到山的外頭第一枝梅花已經隱沒草叢,這大山內卻還只是剛剛褪去白色。搖下車窗拂面的是冷冷的泥土香氣,一切都還在醞釀之中。待到山外頭百花殆盡,這里總該要籠上綠紗了吧。
轉過一個又一個山道彎,不知幾時起有了幾座樸實的小屋,零星地點綴在山腳。山民們正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曬太陽,各式的木頭的椅子凳子都被搬了出來,坐上了好多人。他們的皮膚因為這帶著山風的陽光而紫紅和粗糙。突然發現他們正咧嘴對著我們笑,笑得那般甜蜜親切,我們仿佛成了他們許久未見的親人。那老人的笑容,如同綻開了的山菊花般燦爛,震撼了我的心田,讓我開始明白什么才是真心的笑容,讓我開始不明白自己曾經所謂的真誠還有什么意義。
翻越眾山,我們終于找到一座廊橋——北澗橋,所謂廊橋,即橋面上有立柱,上方有一層頂,這樣就構成了廊狀的橋屋,它連接此山與彼山,屋頂則是為了讓路人在風雨天歇息或是作為平時休閑談話的去處。遠觀北澗,橋身呈紅色,那屋頂則是我所喜歡的——青瓦,四角是向上翹起的屋檐。臨視北澗,卻發現橋邊竟還有一個小村落,一條石子小徑通向遠方,村民的生活與廊橋一定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時離我們最近的一間屋子走出了幾個村婦,看到了我們這群游客就邀請我們小坐,好客至此,著實令人感激。告別村民,踏入廊橋,才看清廊橋內部竟全是原木之色,愈發古樸素凈。隨行的本地人便向我介紹:“別小瞧了這橋,這橋頂可是不用一釘一鉚搭建而成的。”我不禁慨嘆,便要走到橋邊往下看,忽地飄來絲絲幽香,甜蜜沁人心脾,這才發現橋邊有一株樟樹,這香氣就是從樹上飄來。向導告訴道,這座橋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之所以橋內沒有結一個蛛網,正是因為蜘蛛懼怕這棵樟樹所散發出的味道。原來北澗橋內的干凈,甚至少有灰塵,竟是自然的造化。風又捎來縷縷香氣,沒想到北澗橋給我的印象,竟然是甜甜的,一如山民紅撲撲的笑臉。
邁下一段石子階梯,便是泗溪,溪邊是灘,溪水薄明清透。在溪灘上看橋,才感覺到北澗橋的歷史滄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這橋上不知演繹過多少悲歡離合,也不知還能有多少番愛恨情愁。
大山阻隔了山里和山外,因此山里就缺了江南的那一種秀氣,如果說江南的詩情畫意是小家碧玉腕上的俏麗鐲子,那么眼前的古廊山水則成了大家閨秀手中的泛黃書卷,同樣是動人,感覺卻自是不同。
在這里除卻廊橋,不可不提的便是茶了。這大山孕育出的茶,由于生長在少污染的高處而味道真純,若是細細品嘗,自有一番甘甜在心頭。
山民受到的是山水文化的熏陶,這使得他們內心恬靜自然,這便形成了這里淳樸的民風。這里的山民生活清苦,沒有太多的物質追求,但他們有燦爛的笑容,有滿足的快樂。因為他們擁有最可愛的心靈,他們一直幸福著,那是一種對土地執著的熱愛,那是一種對大山永恒的忠誠。
浙江省溫州中學籀園春草文學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