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時,清理了一下屋子,在墻角邊發現了一堆破紙,展開來,字跡模糊不清,上面依稀寫著:
“春天來了,小草發芽了,冰雪融化了……”
時光的流水被記憶“嘩嘩”地拍打著。在小學校度過的那些日子浮出水面來。
小學校確實很小,有五個班,卻只有三間教室。幼兒園的朋友占去一間,其他年級的學生只好共用教室。沒有五、六年級,要到另一所“完小”去讀。學校沒有電鈴,一只小銅鈴掌管我們的時間。學校后面有一個很大的操場,偶爾也升國旗,做早操。
由于缺少教室,兩個年級的同學便在一間教室上課,教室里的黑板一個年級一半。我們只學語、數,自然課到考試時補上一節課。美術?過!體育?過!每一星期全校學生倒是集中起來學唱一些歌曲。上課時,同教室的兩個年級實現“資源共享”,一個年級上課,另一個年級看書做作業,其中自有妙趣。沒有值日生,沒有課代表,班干部只掛一下名。全校有三位老師,縱橫四個年級,我們的功課由一位姓龔的老師代教。他是斷了條腿的殘疾人,拄著拐杖,一邊褲腿卷起,放下來空蕩蕩的,仿佛一段布在空中嘆息。他總是立在走廊上,拐杖立在一邊,搖著那只小鈴。“鈴鈴”的聲音在周邊小山飄蕩開來,在外嬉戲玩鬧的我們便往教室沖,怎么也靜不下來。龔老師搖完鈴之后便拄著拐杖來上課。“咚、咚”,拐杖敲擊地面的聲音傳來,鬧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下來,我們便戲稱他的拐杖為“報警鈴”。
有一次上課,后桌女生叫我看山崖上一只漂亮小鳥,我剛掉過頭,我們倆都被龔老師在頭上敲了一下,他說:“看外邊什么,不如看黑板。”雖然是輕輕一敲,但卻是第一次挨罰。
雖說有不愉快,但更多的是歡樂和笑臉。我們最喜歡的運動是跳皮筋。一有空就跳,有時男生也來湊熱鬧,邊唱歌謠邊跳,有幾首是這樣唱的:
“一條馬路寬又寬,警察叔叔在中央;來往的汽車嘟嘟叫,行人要走人行道;弟弟妹妹跟著姐姐走,姐姐的笑臉大大的眼睛;游韶山,游延安,還有那革命的井岡山。”
“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要比漂亮我第一。”
那時候我的橡皮筋跳得棒極了。小的時候太愛跳橡皮筋,太喜歡在那兩根線中唱歌謠了。如果誰有一根橡皮筋,同學都會圍著她轉,把橡皮筋借來借去,跳來跳去。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課上,而是上山勞動,采小果子,砍柴,找中藥。后山上是亂葬崗,鬼怪故事便流傳開來。不過我們才不怕,上山的次數也沒有減少。我們常常穿過繁花似錦的谷地,直達心靈的百樂園。山一直是我們的好朋友。小學校里的故事很多,快樂也很多。那時候不知什么叫憂愁,什么叫煩惱。正如一首歌唱道:“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無憂無慮樂陶陶。小小少年,很少苦悶,轉眼一年又來到。一年一年時光飛轉,小小少年轉眼高,隨著年歲由小變大,他的煩惱增加了。”
童年,只有在記憶中才成就了那份美好。也許一個人長得越大,就會有越多的煩惱與苦悶,美麗、單純的童年就越值得懷念。在小學校度過的那幾年將是我最珍貴、最不平凡的記憶……
指導老師:周國梁
湖南省桃江一中鳳凰山文學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