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其獨特的美。校園文學的美既有形式的,更有內在的,是活生生的。有美麗的風景如“春天”,有美麗的姑娘如“羅敷”,有美麗的男人如“周瑜”,有美麗的父愛如“背影”,有美麗的愛情如“鶯鶯”,有美麗的夢想如“時光”,有美麗的語言如“蘭亭”……
校園文學來自于語文這個一個美麗的世界。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凸顯這種美麗的文學世界,讓學生充分的領略這些美,感受這些美,享受這些美,并創造這些美。而后,讓我們心靈飛翔,讓我們隨快樂起舞!
語文教學,擷取智慧的花瓣
語文,豐富精致的兩個字,它涵蓋著人類社會一切的輝煌。語文學習要求我們說鏗鏘有力中國話,寫方方正正中國字,書洋洋灑灑中國文,做堂堂正正中國人。語文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閉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舉手投足令人崇敬;她豐厚的底蘊令人嘆服。
2000年山東一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冷香飛上語文》對語文內涵的詮釋頗為精妙:天空中一絲云兒飄過,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覺得真好,這就是語文;初升的朝陽光芒萬丈,你覺得生機勃發,這就是語文;如血的殘陽映紅半邊天,讓人無限留戀,別忘了這也是語文。語文是那巍巍昆侖,是那草葉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舊都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里的漁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的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蕩。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體驗神奇,到景陽崗的青石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
校園文學與語文教學從來就應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事實上,缺乏基本文學知識和寫作技能的教育不能稱為真正的語文教育,沒有文學教育是不完整的語文教育。有人說校園文學就是對秦磚漢瓦的向往,對唐詩宋詞的熱愛,對陶淵明“不為三斗米折腰”的嘆服,對《紅樓夢》的崇拜。校園文學是離不開名著的雙眸,是從筆端流出的錦繡文章,是侃侃而談的風度和氣魄,是舉手投足間的“書卷氣”……校園文學使中學語文教學靈動豐富起來,學生有了更為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臺,有了抒發性靈的一方樂園,有了將母語盡情表述的流暢和快感。文學讓我們的校園綠意盎然,美不勝收。
中學語文教學完全可以營造更為精彩的母語世界和文學氛圍:課前的演講訓練,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風采;朗誦一篇篇美文,或品味中國書法的魅力,醉心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擷取古今偉人智慧的花瓣。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愛上安徒生、格林兄弟,崇拜錢鐘書、海明威,要讓這群腦袋里裝滿了智慧、心中盛滿了愛心的孩子每天都用自己的筆書寫自己眼中的世界。在這里,語文親切、和善、厚重、博大,她像春天的雨露,和煦的陽光,滋潤并溫暖著我們的心田。
文學教育,詩意地棲居著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首先是人才的競爭,科技和文藝也將成為衡量一個人才最關鍵的標準。科技不僅是促進經濟的一種力量,而且是推動文藝的動力。文學能啟發學生認識運用科技手段與到達預想目的之間的關系,文學的心智方法恰恰與從科學發現到技術開發的思維過程相仿。
應該看到我們的兒童教育成功與否,有賴于形成一種文明的、富于想象的、有競爭力和富于創造性的環境。用文學和藝術來促進學生的感知和想象。校園文學能將學生帶進一種感知與想象的世界,健全學生的心智與才情。而這也是我們的教育機制健全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在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新文化氛圍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在文學之中發揮到了極致。世界各國的母語教育幾乎無一例外的選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它所表現出的規范、優美的語言,是進行母語教育的理想范本。作為文學教育文本的大量的文學作品是古往今來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它依托有血肉、有情感、有靈魂的詩詞歌賦、散文小說、劇本評論等文學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會成為人們終生擁有的文化財富。文學作品的語言最富感染力,學生喜歡學,學起來也容易見效。
文學是形像的構成,是情感的產物,是歷史的一面明亮的鏡子,是生活的多彩畫卷,體現著關于人生、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像思考,體現著人的思想、情感、情操、人格和個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他們的精神笑貌卻活生生地存留在文學里。通過文學,可以從歷史的深度認識生活、了解人生,從中汲取營養。文學,由于它的引人入勝的形像和動人心弦的情感內涵,對于學生認識世界、感悟人生,塑造青年人的靈魂、決定他們的人生道路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文學使學生不僅可以認識今天,還可以認識昨天和前天;不僅可以認識身邊的生活,還可以認識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生活。對生活廣泛的、深刻的了解,有助于逐步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形成高尚的生活情趣和正確的生活態度。
文學教育包括指導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學習一些文學理論、文學史知識,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使學生活躍思想,開闊視野,增進明辨是非美惡的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的背景下,“學文學”必須以語文為基礎,文學的一般屬性更多的是學習語文的實例和訓練語文能力的情景,它的特殊屬性才是進行文學教育的文本。文學教育的審美價值,即文學教育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的整合觀在人文精神教育高度上的實現,是一種對個體生命成長的終極關懷,是一種對精神世界的完善建構,是一種對靈魂的洗禮、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就是促使生命個體的總體生成,對學生進行完整性建構,把學生造就成為“完整的人”。
文學是人類存在的詩意棲居之地,是我們生命的家園,是人為了自身的全面發展需要而創造出來的另一個價值世界。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將他們的靈魂與生命投注于筆端,在字里行間流露真情。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強調文學教育中的情感教學,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激活學生的想象、情感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開闊學生心靈,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循循善誘”,以情以美來抓住學生,在極短時間內給學生制造一個充滿美和情感的氛圍,使其在不經意間,走入文學的殿堂,感知作品,品味作品。
青春,燃燒校園文學之焰
教育,素質教育,是人的全面的發展,是人的創造性的發展。教育是一個過程,教學中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我們的語文教育不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上,更要重視情感的體驗、生命的領悟、心靈的對話。
青年學生,十八九歲正值生命活動最旺盛的時期,他們帶著強烈的創造欲望參與學習,希望形成有獨創性的思想,表現出極大的創造熱情。然而現實的語文教學體制、呆板的考試模式,深刻地教訓著學生。我們不得不面對諸多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降,課余時間被大量擠占,課外書被沒收,文學創作成為孩子不務正業的代名詞,升學壓力太大,學得太苦,太累,學習過于被動,自主性、創造性、發展性較低,書本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脫節,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實際社會生活能力較弱等現狀。校園文學創作還成不了氣候,學生文學創作的熱忱還未得到整體激發。就語文學習而言,要讓學生將學語文的時間自覺地彌補上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培養他們學語文的興趣。校園文學創作也許就是學生自覺學習語文、激發濃厚興趣最為直觀有效的途徑了。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用畢生的精力也不可能學會全人類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有選擇的學習知識,構建個性化的知識,也就是符合自己能力結構和興趣結構的知識,有利于自己創造性地轉化的知識。我們沒有必要傳授學生這么多的知識,好多知識可以通過他的自身的學習而獲得。我們應該選擇部分重要的東西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補充自己認為需要補充的知識。
語文教育應是知識技能的教育,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體驗與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更是生命的頓悟、心靈的對話。語文的學習為學習者精神的豐富和愉悅提供了極好的條件,使學習的過程成為欣賞的過程:欣賞人性的展開,欣賞語言表達的精美。所以語文課首先是欣賞課,在欣賞中有所感受,在欣賞中獲得陶冶,在欣賞中美化情懷,讓學生的文學修養得以提升,讓學生的寫作熱情得以燃燒。
校園文學創作的過程是精神享受的過程,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是體驗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更是不斷創造的過程。校園文學時時在創造,處處在創造,校園文學使人人去創造,創設一種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語言氛圍,讓自己沉醉其中,并試圖由此去感染他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全新的理解和感悟,我們理解它,感悟它,創造它,同時創造我們自己的心靈。校園文學創作的過程,必然會創造出新的語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觀點,甚至于新的表現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維方式。校園文學的本質,就在于不斷地創造,這種創造沒有止境。
校園文學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取這種創新的感受,體驗生活的種種情感,理解獨特的見解,轉化個性化的智慧,最終形成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所以知識和技能的教授不應該是最終目的,而應該是到達情感的體驗、生命的領悟、心靈的對話的工具和手段。通過校園文學使學生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體驗一種美的情懷,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超乎功利,獲得精神上的升華。也唯此,我們的高考作文才會百花齊放,創新不斷,才會出現如《赤兔之死》、《狀元涼粉》、《朱貴開店》、《冷香飛上語文》這樣文采飛揚、令人叫絕的滿分作分。
愛與快樂,校園文學兩翼齊飛
陳凱歌拍了個廣告片《橘子》,情節非常簡單:
西北農村女孩告別鄉親去城里讀書,臨走前,父親送她一個橘子,握著飽含親情的橘子,女孩對父親的背影依依不舍。這時畫面打出字幕:“一個橘子有多重?”
幾年后,女孩報考美院,在考場門口遇到了一位賣橘子的老人,在她走進考場前,一場大雨從天而降,女孩趕去用一把傘為老人和兩筐橘子擋住風雨,而自己卻在那場決定前途的考試中遲到了。這時畫面出現了“兩筐橘子有多要緊?”的字幕。
多年后,女孩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她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寫生,學生將一幅稚嫩的畫遞到她的面前,畫的是一棵結滿果實的橘子樹,女教師欣慰地笑了。
廣告片最后的主題詞是:“教育不僅僅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本片對“知識改變命運”的傳統教育主題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質疑。教育的本質在于追求幸福,但我們偏偏在接受教育的路途中積壓了過多不幸。對愛理解的偏差使我們民族的價值體系發生了明顯的偏差。呼喚愛的回歸,呼喚人性的善良,使教育承載了全新的使命。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外延——校園文學則能更好地詮釋愛的要義,讓學生的心靈展開飛翔的羽翼,走向他們夢中的樂園。
文學遵循著求善求真求美的終極使命。文學的前提、對象和結果都是自由而活潑的單個人,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本性就是讓每個受教育者堅守自己的真實秉性,教人學真,學做真人,而教人求知實屬次一級的問題,它雖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但不是教育的信條。人沒有一根脊骨站不起來,文學缺了信條也站不住,處于優先地位的是校園文學的理念,立足于個體生命本質的自由發展,即快樂的家園,讓心靈自由飛翔的樂土。
校園文學的首要目標是與生命狀態結合,涂抹生命的火紅天空,讓生命之花自由開放,就像花工培育花卉一樣。其次是賦予文學以價值,所謂人生價值層面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談文學教育與文學創作,不講文學的生命態度,這就使校園文學缺失靈魂。校園文學里缺少生命態度的觀照,就不會有自由、自尊、尊嚴、個性、創造這些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東西。驚訝、壯觀、美妙、殘缺這些不斷滋養文學世界的養分就不會納入到學生的人生尺度中去。
校園文學,讓每一個熱愛生活的學生在這獨特的空間里盡情揮灑率真的性情。一個人,在自己的秉性深處只要邁出哪怕一步,那就幾乎是你的全部命運!
校園文學是釋放學生的天性、天賦和天才最佳的途徑之一。大力提倡校園文學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創造讓天性自由發展的閱讀空間和寫作空間,并觀察其興趣,尊重其興趣,理性地鼓勵其興趣。
快樂乃是生命的快樂,成功并不意味快樂,富裕并不等于快樂,成就了秉性深處要求的事業才會快樂。所以校園文學應是快樂的源泉,校園文學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讓熱愛文學的學生成為真正快樂的人,給他們一片心靈飛翔的精神樂園。
面對著堅硬的生存,文學,是高貴的,同樣也是奢侈的。而校園文學更是奢侈中的奢侈。我們有理由相信最為真實的校園文學自有其朗朗的一方晴空,而無數深愛著繆斯女神的少男少女也正在用文字砥勵著他們燃情的歲月,讓靈魂飛舞,讓青春快樂!
如斯,熱愛文學的學子幸甚,語文教師幸甚,中國教育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