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業是我國的經濟命脈,關系國計民生。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希望通過學習、借鑒、引進國外一些國家的農業新技術和發展農業的新經驗來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是本欄目所追求的。本期特別選登了《德國發展生態農業的條件》、《溫室農業在荷蘭》等文章,歡迎閱讀。也希望在閱讀之后能有所啟迪。本欄目將真誠歡迎并認真對待每一篇來稿。
生態農業是一個與自然相和諧的經濟,它著眼于人、動物、植物及土壤之間的有機聯系。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應達到一個封閉的物質循環,應保持土壤肥力和適當數量的牲畜飼養。
德國對發展生態農業很重視,它要求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的農業方可稱為生態農業:(1)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使用有益的天敵除蟲和機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是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3)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4)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5)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6)控制牧場載畜量。(7)動物飼養采用天然飼料。(8)不使用抗生素。(9)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國外除草新技術
1.電流除草通過試驗發現,植物對電流的敏感程度取決于植物所含纖維和木質的多少,而高電流會損害雜草的生物結構,進而使其枯萎死亡。一些國家已研制成功可安裝在農用機械上的電流除草裝置,并用高電壓電流大面積除草,效果理想。
2.廢報紙除草看過的舊報紙及各類廢紙是一種良好的、安全可靠的田間防雜草覆蓋物。在作物地里覆蓋一層1.5厘米厚的撕碎的廢報紙,一般連續2個季度都不會長雜草。在使用紙膜覆蓋時,為防止紙膜被風刮走,可在紙膜上壓上秸稈、土塊或2~3厘米厚的一層堆肥,既除草又改土。
3.麥秸和麥糠除草在麥收脫粒后,將麥糠、麥秸撒蓋在秋作物的寬壟上,可保證一季作物不生或少生雜草。該法有省工、保墑、施肥、除草多種效果。在玉米、大豆、紅薯、辣椒、茄子、花生等作物的地塊都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