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武器的西傳
眾所周知,火藥的發明是中國人為世界所作出的一項杰出貢獻。自火藥從唐朝的煉丹爐中誕生時起就和戰神結下了不解之緣。
公元10世紀末期,我國北宋的軍事技術家和統兵將領根據以往煉丹家們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曾經使用過的火藥配方,經過調整和修正后,配制成最初的火藥并制成初級的火藥武器用于作戰,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使用火器的新時代。到1259年(南宋開慶元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火器研制者發明突火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單兵手持式竹制火槍。突火槍的創制,受到后世各國火器研制者的重視,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堪稱世界槍炮的鼻祖。
公元1206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在斡難河被擁立為蒙古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人崛起后不但在短時間內滅西夏、破西遼、亡金,還南下覆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得到了火藥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而且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極力擴大對外用兵,東征西討,南下南洋西攻歐陸,把初級管形火器輻射到歐亞兩洲諸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1252年旭列兀所率之蒙古軍攻入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使當時初級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傳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直到100 多年后,中國的火器制造技術才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州并在歐洲得到長足的發展。
火繩槍的誕生
14世紀30年代,歐洲出現了第一種管形金屬制火器,稱之為火門槍。
歐洲最早的關于手持槍炮的記載是1364年,意大利佩魯賈軍火庫的一份清單上記有“500門炮,一扎長,可持于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甲胄”。而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說明德國大約在14世紀70~80年代也已經制成了具有相當水平的金屬管形火器。坦奈堡位于德國礦藏比較豐富的黑森州境內,規模不大,1399年被毀。1849年,有人在廢墟中發掘出一支銅制手持槍。槍身長 330mm,口徑17mm,質量1.24kg,現存于紐綸堡的日爾曼博物館中。它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收藏的一件元至正11年(公元1351年)火槍,在形制結構上基本相似:都由前膛、藥室和屋函構成,但木制手柄均已腐爛不存。 “至正11年”火槍槍身長430.5mm,口徑30mm,質量4.75kg。兩相比較,“至正11年”火槍的制作比較精致。坦奈堡手持槍的出土,是中國金屬手持槍經由阿拉伯西傳至歐洲的最有利的證據。但這種簡單的手持火槍,既沒有照門也沒有準星,而且沒有可以抵肩的槍托,僅能進行概略射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恐怕僅僅是造成敵軍的混亂而讓己方步兵和騎兵有機可乘。
中國的火槍、阿拉伯的馬達法、歐洲的火門槍都是用手持點火物引火發射,在戰場上使用非常不便。大約在1450年左右,歐洲火器研究者便將其改進為半機械式的點火裝置:在槍托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桿,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并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泡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槍管的后端裝有一個火藥盤,發射時,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進入火藥盤點燃火藥,將彈丸或箭鏃射出。而且還改進了槍托并加裝了護木,使火槍可以抵肩射擊。
到15世紀后半期,歐洲的火繩槍又有了相當的進步,下面試舉2例說明。
——1499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的一份清單上,記載了一種被稱為 “滑膛槍”(Musket)的火繩槍。此名稱來自意大利語“Moschetto”(一種雀鷹),意思是此槍與“隼”和“鷹”一樣威猛。其槍身較重,附有腳架。此槍在1521年的意大利恰拉比戰役中首次使用。
——德國一名叫布萊爾的收藏家收藏了一支制作于1493~1519年的火繩槍,槍身長550mm,口徑30mm、柄長880mm,全長1 430mm,槍管為八棱形,護木前端裝有一個固定用的卡筍,可以與三腳架連接,由2名射手進行發射。
16世紀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繩槍的先進水平。該槍口徑23mm、質量10~11kg,全彈質量50g,最大射程250m,有效射程 100m,采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鐘可發射2發。雖然槍很笨重,大多時候只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射,但射出的鉛制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m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當時大多數武器在80m 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西班牙人就是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后的印加帝國。
▲1543~1600年日本戰國時代(相當于明嘉靖萬歷年間)生產的火繩槍,是普通士兵使用的實戰用槍
▲1600~1868年日本德川幕府時期(相當于中國清朝時期)生產的火繩槍,供貴族武士階層佩帶,槍身豪華美觀
火繩槍的東傳
16世紀的日本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對航海商業的發展采取支持態度,加之當時的歐洲探險家和商人想要在東方謀得最大利益,所以當時的日本就成了航海商業的發達國家,這也為外國火器傳入日本提供了機會。
日本火繩槍是由葡萄牙人傳入的,發生于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 1543年)8月25日,當時一只載有100多人的船,在九洲南部的種子島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為明朝五峰的王直(后稱靜海王王直的大倭寇頭目)。葡萄牙人帶有一種火繩槍,其旁有一穴(即火門),系通火之路,裝上火藥與小鉛丸,用火繩點火,可將鉛丸射出,擊中目標,發射時發出火光與轟雷般的爆響。日本人時堯(地方軍閥)見后視之為稀世之珍,將其稱之為鐵炮。之后,又用重金將其購買,并派小臣條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學習火繩槍的使用及其火藥制作法,仿制了十幾支。不久,日本的一些鐵冶場便先后仿制出日本式的火繩槍。當時的倭寇還把這種火器用于對中國的掠奪活動中。
反觀當時的中國,由于明朝和清朝統制者恪守重文輕武的儒家思想,文官的社會地位極高,而武官的社會地位下降,軍隊腐敗衰落。再加上海禁的實行,使軍隊喪失了一切得到先進火器的機會,中國火器的發展陷于停滯。明清政府雖然不重視火器的發展,但在一些有識之士的推動下,火繩槍仍在中國得到 了普及和發展。《武備志》、《清會典》、《皇朝禮器圖典》記載的火繩槍共有幾十種之多,在這里恭錄幾種,具體性能諸元見表1和表2。
表中所列各種火繩槍,基本上具備了現代步槍的主要特點,較原始的管形火器有了較大進步。
火繩槍的弊端
火繩槍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盛行了200多年(在亞洲國家還要長),它的缺點較多,尤其是在戰場那種極端的環境里。
第一,由于引發火繩槍需要一段火繩(通常是由幾股細亞麻繩搓成的導火索,用醋煮過或用硝酸鉀泡過),所以當時的每個火槍手都要在自己身上攜帶長達幾米的火繩。在臨戰之前,他們必須先點燃火繩,因為在天氣潮濕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而且有經驗的戰士會將火繩的兩端都點燃以便隨時開第2槍,這樣,一根火繩是燒不了多長時間的。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中,一位叫拉爾夫的爵士就陷入了這種困境。當時他被沃勒圍困在德維柴斯,由于火繩全部用完,他不得不命令手下的軍官“在全城逐家搜尋所有的繩子,全部帶回,并盡快錘、煮好”,作為火繩用以救急。火繩點燃時也很危險,稍不小心,火星就會點燃身上背著的彈帶,引起爆炸傷及火槍手自己,而且點燃的火繩在夜間很容易暴露自己,這樣欲在夜間偷襲敵軍簡直不可能。
第二,火繩槍的射擊過程非常復雜而緩慢。戚繼光在《戚繼光兵法》中記錄了使用火繩槍的10道工序。而在歐洲,1607年阿姆斯特丹的雅各布·德· 蓋耶出版的一卷圖示《武器練習》,對火繩槍的開火步驟進行了描述,共分為25 個步驟。火槍手出戰,要帶上槍及火繩、火藥(分槍內用和火門中用)、彈丸、叉形支架。敵我雙方一旦交火,射手就忙著開火——裝彈——再開火,手腳要非常敏捷,最好的射手每分鐘也只能打二三發彈。因此火槍手通常總是排成五六排,有時是十排,前排開火后退到后面重新裝彈,后排的槍手繼續開火。但后來人們發現如果所有的槍手一起開火會更有效,于是槍手們開始排成三排,第一排跪著,第二排半站立,第三排直立,用齊射的方式代替了舊式的循環射擊方式。而中國則將槍手排成九排,每三排一組,第一組射擊完畢后退到后面裝彈,第二組繼續射擊。雖然有這些補救方法,但還是避免不了敵人沖到火槍手面前的情況發生,這時火槍手將無法抵擋,所以火槍手必須和使用冷兵器的士兵混合編成連或營。但火繩槍使用的比例在不斷增加1571年,駐荷蘭的西班牙軍團的火槍手和長矛手的比例是2:5,但到30年以后的1601年就變成了3:1。
第三,雨天不能使用。因雨天會進水而不能發火。其實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連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而且由于當時使用的是有煙火藥,所以射擊時簡直像煙霧彈一樣會嚴重迷盲己方軍隊的視線。
第四,精度差,有效射程近,只能射擊100m內的目標。
雖然火繩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火繩槍還是在軍隊中裝備了相當長的時間。其經歷過的戰爭和沖突無從記數,殺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中國,火繩槍一直用到19世紀末期,使用時間如此長久,就是因為中國閉關鎖國導致的落后。當西方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向古老的東方發動掠奪戰爭時,這些古老的火器已無力抵擋,直至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這正證明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編輯/王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