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馕的歷史悠久。早在2 000多年前,新疆當地的居民就會烤制它。據歷史字學家考證,馕源于古波斯,原名叫“艾麥克”,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后,才改為“馕”。
馕的基本原料是小麥面粉或玉米面粉,輔以芝麻、洋蔥、雞蛋、清油、牛奶、鹽、糖等。用小麥粉做成的馕叫“阿克馕”,用玉米面做成的叫“扎克爾馕”。馕有厚馕、薄馕、窩窩馕、甜馕、肉馕、小油馕等。
常見的馕,中間寬展而薄,邊沿略厚而滾圓,做工精細,外觀比較講究,直徑約30公分,邊沿3公分。中間薄處只有2~3毫米。中間有麻點花紋,沾有洋蔥和芝麻,邊沿軟,中間脆,有嚼頭,味道香美又頂饑耐餓。如果泡在酸奶、羊肉湯里別有風味。
馕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久存不壞,即使是炎熱的夏天,把馕放上十天半月,也從不變質變味。新疆少數民族外出,都要帶上幾個馕。漢族人現亦是如此。有些在外地工作或學習的,家人總是設法讓親友帶去一些馕。或者郵寄,郵費往往超過馕餅的價值,但仍然照寄不誤。
維吾爾人烤馕用的馕坑,維語稱“圖奴爾”,是一種獨特的坑式火爐,如同倒扣在地上的大水缸,口小肚大,地面處有一通風孔。馕坑高1米左右,大小根據家中需要而定。制作馕坑的工匠大都是有經驗的匠人,用粘土加羊毛相堆而成,也有在窯里直接燒制的。需要烤馕時,用柴禾燒到爐壁發白,爐內只留下火炭。再往爐壁澆些鹽水,就可以烤制各種馕了。人們伸臂把加工成餅狀的面餅麻利地挨著貼在爐壁上。然后,把火爐下面的通風孔堵嚴,把爐口也蓋好,燜約20分種后,再把通風孔和爐口打開,將爐內的炭火撥亮,再烤15分鐘,見馕表面焦黃時,迅速取出,就可食用。
馕已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主食。改革開放以來,來疆的外地客人也很喜歡食用。他們有的甚至帶到內地與家人一起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