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蔡幗芬、徐琴媛等學者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一書對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際新聞傳播與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和發展策略,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這部論文集是理論創新的結晶,在學術上富有創見,體現了系統性和前瞻性,是我國改革開放20余年來國際新聞傳播學術與理論發展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很大的參閱價值。
北京廣播學院早在1982年就開設了國際新聞專業,是國內開設同類專業較早的高等學府之一,20余年以來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國際新聞和跨文化傳播人才。這本論文集既是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1999年成立)多年來教學經驗和理論研究的總結,而且也對一系列基本問題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洞見。目前,系統、深刻地論述國際新聞的專著在國內尚不多見,這部論文集的出版,標志著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在國際新聞傳播領域已走在了學界前列。
本書的第一個特點是聯系實際,研究實際問題。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國際新聞傳播的創新,是該書根據當前的客觀需要著重探討的焦點話題之一。本書作者率先提出了人才培養要提高科技含量的洞見,從多個角度論述了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應對策略,主張作為信息載體的語言要與文化有機結合,提高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素質,積極回應信息全球化的潮流。這一創新性理念的提出,無疑為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性教育插上有力的翅膀。
本書的第二個特點是重視本體論的研究。編撰本書的20余位專家學者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和論述了國際新聞傳播的基本理論問題。筆者以為,于國際新聞來說,這是一本有獨創性的著作;就跨文化傳播而言,這又是一本語言和文化有機結合的上乘之作。特別要指出的是,本書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國際新聞的界說,角度新穎,洞見深刻,填補了近年來在國際新聞的界說上一直沒有定論的空白。這也是本書富有創新性的成果之一。
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是采取了跨學科認識的視角。跨文化傳播研究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課題,但是將國際新聞傳播領域的翻譯研究納入文化研究的視野之下卻很有新意,而且目前還鮮有從多個角度入手進行這方面研究的著作問世。本書的跨文化研究部分視野開闊,對于媒介跨文化傳播、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際、中國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因素、英語新聞編譯的原則和方法以及“自然教學法”的基本理論與實施原則等許多問題的探討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此外本書的批判精神也是值得贊賞的。對于國際新聞傳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本書直言不諱,并能提出解決方法或策略性分析;對一些理論問題,比如“地球村”這樣的重要概念,敢于采取批判的態度,觀點鮮明,分析透徹,引人深思。
信息的傳播和大眾傳媒的崛起使得信息全球化與文化的關系尤為密不可分,本書作者把國際新聞傳播當做一種文化傳播和文化闡釋,力圖從文化的層面研究傳播。筆者以為,這部專著的作者不僅敏銳而又清晰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題,同時又清晰地勾勒出本領域研究的學術指向,對于有志于從事國際新聞和跨文化傳播的人士來說起著指點要津、剖露關鍵的作用。開卷有益,對國際新聞、跨文化傳播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一讀。
《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 蔡幗芬等主編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1 定價:43.00元